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昌平一中原是武庙,供奉的是武圣关羽。昌平二中原是文庙,供奉的是文圣孔子。两校本应联手,文治武安。然而两校一直是竞争对手,不断上演“关公战孔兵”的精彩大戏。竞争是好事,有竞争才能发展。在漫长而激烈的竞争中也伴随着浪漫的友谊之花绽放。 两校许多班级都结为“友好班”,友好班间经常组织活动,密切往来。我们班也与一中高一年级3班结为“友好班。” 尤其是两校学生校队与教师队之间举行的篮球友谊赛,总能吸引两校大批师生前来观战、到场助兴。比赛之激烈、场面之热闹就像过节一样。一九五九年秋,两校教师队的篮球比赛在昌平二中操场举行。比赛紧张、激烈、精彩,比分交替上升,双方队员的高超球技不断赢得数百名观众的热烈鼓掌。比赛快要结束时,替换上场的王乃仁老师在已方篮下接到后卫发球,本方前锋快速跑到对方篮下,王老师可能知道自己长传没准头,落得不知所措。观众急了,大喊:“快传!”只见王老师像掷铁饼一样单手用力把球甩了出去。篮球象高射炮弹一样冲向天空,误差之千里一点也不为过。逗得两校师生轰然大笑,王老师也因对不起观众而捂着脸蹲在地上。谁知这球飞到篮球架上方竟无力的几乎垂直落下来,擦着篮板掉进球网中。观众起初惊得鸦雀无声,接着便是一片
我的师兄程宗学,是昌平师范一九六一届毕业生,而我是一九六二届毕业生。因在昌平师范学校学习时他是学校团委会和学生会负责人之一,经常到我们班做辅导工作,与程师兄接触机会较多。程师兄毕后留在学校工作,而我毕业后被分配到昌平百善中心小学任教,这一干就是20多年,从此便与他失去了联系。 非常幸运的是,由于工作需要,1982年我被调到昌平教育局小教科和政工科工作,程师兄于1983年也被调到昌平教育局任局党委书记,因工作的隶属关系,他一直是我的直接领导,就自然地结成了工作上的老搭档,直到1992年我被调到昌平县总工会去做工会工作,我们也还始终保持着这种关系。他对我的工作要求很严格,支持也很到位。我在教育工会任职的十年间,工作之所以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取得一定成绩,主要得益于他对工会工作的正确引领,严格的管理、督促和热诚的支持帮助。 1999年程师兄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我也于2002年离开了心爱的工作岗位,退休赋闲在家,享受天伦之乐。2004年在昌平区教育工委和教委恢复并组建昌平教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过程中,经区教育“两委”研究决定委任程宗学同志为昌平区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并责成他组建一个由教育和
(一)挖根寻源 我的母校——昌平师范,今年已是八十岁高龄了。在这八十年中,“她”用自己甘甜的乳汁不知为祖国养育了多少优秀儿女。在您八十寿诞之际,您的优秀孩子们会向您献上厚礼。但您是知道的,十个手指伸出绝不会一样齐,我是您的小拇指,没有厚礼献给您,只想向您说些心里话,以表敬意,我想您是不会嫌弃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您的孩儿——我李廷森,在教育战线工作三十多年,为何能披荆斩棘,闯过一道道难关?挖根寻源——是您(昌平师范)养育的结果。我在昌平师范上学得时候,学校领导及老师们教导我们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此给我打下了安心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多次教育我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使我懂得了从事教育事业不只是光荣,更重要的是任务艰巨;数学石瑞林老师就经常教育我们:“数学公式多、定理多……所以要多动脑,会动脑”。多动脑——就是要“勤”,把公式、定理要记在脑子里。会动脑——就是遇到哪类题,马上知道用哪个公式或定理去解它,不能用一个个公式钉进去瞎碰,浪费时间。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移植到教育工作上来。有了母校给我的以上三点,若把我比作风筝,这三点就是风筝线,把我和母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若把母校教给我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昌平二中从校风校貌、办学成果等各方面也都有了巨大的改变。当我们这些昌平二中的老校友再次踏入学校的大门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46年前我们曾经就读过的北京八十四中吗? 虽然以往的许多记忆早已随着时光流逝变得模糊了,但在昌平二中学习生活的一些往事还能依稀忆起。我是1963年从昌平大东流中学考入北京八十四中的,记得那年8月的一天,我接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全家人高兴极了。要知道,那年,我们全土沟村才考上我一个,全校也只才考上四名高中生和两名师范生。 记得报到的那天,父亲骑着自行车,车的后架上放好被褥,骑了60多里路的车,我已经记不得骑了多长时间了,反正是累了就歇着,那时农村的路又不好走,中间有一次还把我从车上掉了下来,好在没摔怎么样,好不容易到了学校。把我父亲累得够呛,但我却显得非常高兴,因为毕竟是第一次来到县城,并且来到了昌平的最高学府-----北京八十四中。听老师说我们是北京八十四中的第一届高中生(原来的师范迁到通县去了)。负责管理生活的王老师把我们领到了宿舍区。即,一个土坎上的几排平房,我们住在第一排平房的一个两间大房子里,10个人一屋,睡的是大连铺,铺好被褥后,1
我家有三个人毕业于昌平二中,都在这里生活学习了六年。走出昌平二中校门以后,三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均取得中级以上职称,其中二人还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学业,这与昌平二中的基础教育是分不开的。走出昌平二中校门后,我实现了为祖国健康地工作四十年的愿望,这也是与昌平二中的基础教育、在校期间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怀着美好的理想来到昌平二中上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送孩子上学又来到了昌平二中。本世纪初(2007年)我们老同学聚会,会见新、老校长,会见原班主任老师,我又回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昌平二中,在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新校园。 昌平二中的变化真是太大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学校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回忆过去,对照现在,更能对比看到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这些五十年代的老校友更是感慨万千。 一九五五年,我们小学毕业,从昌平的四面八方考入昌平二中,进入校园后,见到的是高台大殿,古柏参天,这是一所孔子庙改成的校园。当时全县只有两所中学:一所是昌平二中在城墙内,一所是昌平一中在东门外。我们班的同学分别从五个考区(昌平、南口、沙河、小汤山、平西府)考入本校。据说当时是八名考生录取1名新生
电话:010-69742458
政府街校区:北京市昌平区政府街5号 邮编:102200
回龙观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龙跃园2区31号 邮编:102208
实验二小校区:
东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腾苑二区30号 邮编:102208
西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泽苑东区26号 邮编:102208
西环路校区:北京市昌平区西环南路31号 邮编:102200
育知校区:史各庄街道农学院东路2号院 邮编:102206
扫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