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我和老伴都是五、六十年代昌平二中的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了校长和老师们的精心教育和培养,给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今天,在母校80周年华诞之际,回忆几件我们上学时所经历的平凡小事,以表达对母校这片沃土的深情爱意和对母校的衷心祝福。 一、为同学服务的学生会 我们这届学生会从1958年开始至1961年结束,历经三年。主要成员有:杨金凤、李启良、郑维常、付淑媛、徐敬芝、张永祯等同学。由杨金凤、张永祯主持学生会的日常工作,下设学习部、文艺部、生活部、体育卫生部、宣传部等。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有意活动,组织和动员同学们刻苦学习,加强体育锻炼,搞好生活卫生,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争做三好学生和优秀班集体。 为丰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和促进同学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会发动各班同学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经常组织小型文艺汇演。文艺汇演时,还给老师发请帖,邀请老师参加。当时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们看电影,课间推广集体舞。一到大的课间,学校舞曲响起,全校师生各自在自己的教室前跳起集体舞,非常开心。有时还和昌平一中的同学们进行班级对口联欢,增强了两校师生的友谊。学生会文艺部还
斗转星移,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五十八个年头。回想起我在昌平二中读书的时候,那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愉快呀!昌平二中给了我一个最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为我的一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昌平二中在五十年代叫北京八十四中。我是一九五一年九月考入了昌平师范班的。记得当时只有四个初中班。那时的昌平师范学校坐落在昌平城内东城墙根附近古老的文庙里。一进校门,东边是传达室、音乐教室,西边是教导处,再往西是一排初中班的教室。从正门往前走,北面的一个大殿是老师的办公室。大殿的两侧那矮些的平房,是老师的宿舍,有的兼办公室。最东边又是一个高大的房子就是图书室。这就是第一层院子。 在第一层院子的西面,又是一个三合院。北面的是大殿,这就是我们女生班的教室。两侧的配殿是我们女生宿舍。在我们教室大殿的后面又是一排教室。从这个院子往西又是一排教室和宿舍。从第一层院子两边空道往北走,就会看到一个特大的三合院,三个殿堂都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正殿,大的像皇宫,是全校学生吃饭开会的大礼堂。正殿的后面是操场。东西配殿是男生宿舍。正殿前面连着一个大戏台。整个院子显得很大很大,夏天全校师生就在这里开会演节目。这里的环境非常好,每个院子都生长着许多古老的
我叫刘新华,1951年9月考入昌平师范学校,1954年7月毕业,学制三年。昌平师范学校当时的校长是李一农同志,教导主任是何尚武同志,教育科长是杨燕东同志,班主任是王善志老师,当时任课还有米志寰、赵国崎、张自励等老师,学校团委会总支部书记是秦全翔老师,团组织委员有张兆峰、秦克亮、张云清、刘淑英、崔淑香、张福荣等,后勤主任是党进才同志,从这些熟悉的名单可以看出五十年代是昌平师范学校的黄金时代,上学时许多美好事情深深记忆在我们心中,至今不能忘怀。 我们这批同学遇到了好领导,他们大多是解放战争,有的甚至是抗日战争的参与者,经过战争洗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补充到我们昌平县教育、卫生系统当领导,例如杨燕东老科长,李一农老校长,还有薛天、李润兹老领导,他们政治素质高,政策水平高。昌平师范教育在当时属于全国教育的一面旗帜。我们又赶上了好老师,他们多数来自书香门弟,家庭富裕,还受良好的教育,还有很深私塾底子,很有文化底蕴,像何尚武主任,陈文涛老师。老师们都是青有为,有真才实学,像米志寰、赵国崎、张自励老师等。我们还有非常进步、非常出色的共青团好干部,团总支书记秦全翔同志,他就是典型代表,学校团委的工作办得有声有色,团中央
今年是母校昌平二中80周年校庆,回想起我在昌平师范生活和学习经历,那真是思绪万千,颇有感触。 18岁时,我的战友又把我送进建在孔圣人跟前的河北省昌平县简易师范学校继续学习。三年的简易师范学校生活概括起来是苦、辣、酸、甜。首先说吃。学生们把从家里拿来的玉米粒交给学校食堂,经加工后做窝头吃。那时的厨房设在大成殿东侧的崇圣阁三间瓦房内,大成殿是饭厅。八人一桌,桌子中央放一碗盐面。第一周吃的是窝头蘸盐面,以后是吃窝头,喝菜汤。天天如此。最难吃的是春秋两季的小白菜汤,汤的表面浮着一层带翅膀的小“腻虫”(学名叫蚜虫),扑鼻而来的是一股刷锅水味,喝到嘴里是苦、涩、酸、腥四味俱全,实在难以下咽。但是又没有别的东西可吃,只好咬着牙往下吞,表情特痛苦。有的同学实在咽不下去,就把汤倒掉,再用水冲一下,放点盐面,拌着吃。直到现在,一提起小白菜汤,我心里还有点犯恶心,都是那个时期留下的后遗症。其次再说住。我们男生住的是大成殿前东西两厢,四个大宿舍。每个宿舍靠后墙是一个大联炕,靠窗户是一排木板床。夏天,屋内潮湿、闷热、蚊咬、臭脚味,虽说气味难闻了点,但打开门窗通风,好在还能过的去。一道数九隆冬,那罪就受大了。宿舍脸盆里的水都能冻成
我是1946年小学毕业后考入河北省通县专署昌平县师范学校(又称简师)的。回忆当时的学校概况是校舍即简陋又破旧,只在几间平房教室里上课。学生生活条件较艰苦。校址是在原来县城里的孔庙(又称文庙,也就是学校现在这个地方)。昌平县师范学校,是当时昌平县的最高学府。面向全县招生,能考入这所学校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们当中有一小部分走读,其余大部分学生住校。孔庙的大成殿就是学校师生吃饭的饭厅。东西厢房就是学生的宿舍。 昌平县师范学校,除办师范班以外,还附设初中班。1948年12月12日昌平县城解放。12月23日复课后,当时,学校的校长是由昌平县副县长张仲平同志兼任,教务处主任是刘思源同志。全校共有老师八人,会计、事务员各一人。1949年暑假前,我们三年的师范学习任务完成。我们这个班,由原入学时的六十五人到毕业时只剩下二十九人。当时全校共五个班(初中班两个),在校学生八十四人。我们师范班的班主任是安步青老师,教语文课。他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昌平师范任教的。他在1949年教室的黑板上写道: “大江流日夜。 中国人民的血液,日夜不停地在奔流着。 中国的土地,再也不能沉默了! 同学们,你们
电话:010-69742458
政府街校区:北京市昌平区政府街5号 邮编:102200
回龙观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龙跃园2区31号 邮编:102208
实验二小校区:
东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腾苑二区30号 邮编:102208
西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泽苑东区26号 邮编:102208
西环路校区:北京市昌平区西环南路31号 邮编:102200
育知校区:史各庄街道农学院东路2号院 邮编:102206
扫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