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我的师兄程宗学,是昌平师范一九六一届毕业生,而我是一九六二届毕业生。因在昌平师范学校学习时他是学校团委会和学生会负责人之一,经常到我们班做辅导工作,与程师兄接触机会较多。程师兄毕后留在学校工作,而我毕业后被分配到昌平百善中心小学任教,这一干就是20多年,从此便与他失去了联系。
非常幸运的是,由于工作需要,1982年我被调到昌平教育局小教科和政工科工作,程师兄于1983年也被调到昌平教育局任局党委书记,因工作的隶属关系,他一直是我的直接领导,就自然地结成了工作上的老搭档,直到1992年我被调到昌平县总工会去做工会工作,我们也还始终保持着这种关系。他对我的工作要求很严格,支持也很到位。我在教育工会任职的十年间,工作之所以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取得一定成绩,主要得益于他对工会工作的正确引领,严格的管理、督促和热诚的支持帮助。
1999年程师兄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我也于2002年离开了心爱的工作岗位,退休赋闲在家,享受天伦之乐。2004年在昌平区教育工委和教委恢复并组建昌平教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过程中,经区教育“两委”研究决定委任程宗学同志为昌平区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并责成他组建一个由教育和离退休的优秀分子所组成的“五老”讲师团。此时,程师兄自然地就想到了我,吸收我为“五老”讲师团成员,并被聘任为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班子成员,协助程宗学同志共同工作。
程宗学同志在教育系统总工委主持工作的几年间,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团结同志并肩战斗,充分显示出一位老党员、老干部的应有本色。为尽快提高昌平关心一代的工作绩效,他废寝忘食,爱岗敬业,带头引领总工委班子成员和“五老”同志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先进经验。带头深入乡镇、社区、中小学,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进行认真地调查研究,及时找到了配合学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以配合昌平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教育“两委”的大力支持下,他热诚地团结、吸引教育系统离退休的老同志,积极引导、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关工工作经验;为他们搭建发挥个人优势和作用的平台;鼓励他们结合个人从教多年的实践经验著书立说。这期间共征集“五老”所撰写的文章200多篇,从中精选出有深度、有见地、有特色和感染力的文章110多篇,洋洋万言,编辑出版各式各类适于青少年阅读的教育丛书一万多册。同时积极组织“五老”讲师团下基层,深入到乡镇、社区、中小学进行辅导讲座200多场次,供六万多名师生和家长聆听辅导,亲受教育,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自2004年昌平教育系统的关工委正式恢复工作以来,四年间关工委迈了三大步:2005、2006、2007年分别被评为昌平区、北京市、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程宗学同志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和奖励。
2002年,我退休后就自愿参加昌平区老干部局和老干部艺术团的活动,并自荐为男声小合唱队的队长,忙碌着男声小合唱活动。我们10几个老同志凑在一起心气相投、抱着一团儿,说说唱唱,乐乐呵呵,退休后充满了的生活乐趣。
2004年我的师兄张永桢,从昌平区文化局退休以后,被昌平老干部局党委聘任为老干部艺术团团长。组团时,皆因我俩是师兄弟关系,他聘任我为艺术团创作组的成员之一,我们常在一起研究演唱和创作艺术。我们艺术团排练的大合唱节目参加市、区两级的公开演出和比赛,曾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受到表彰和奖励。师兄登台领奖时,手捧奖杯,容光焕发,嘴咧得就像瓢似的,甭提有多神气啦!
这期间,我在老干部艺术团创作组,就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诗歌、散文、相声、快板等文艺作品数十篇,有些篇作还被《北京老干部》、《军都文苑》、《昌平文艺》、《昌平周刊》上发表并获奖。在先后被昌平老干部局、昌平教育关工委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和奖励。
回顾退休后这几年的幸福时光,就觉得我们的师兄、师姐们在改革开放浪起潮涌的伟大年代,没有辜负母校和师长们对他们的谆谆教导,认真履行了一个普通党员干部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做过任何愧对母校和师长们的事,人到暮年,还能具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拼搏精神,为党为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由衷地感谢党和母校所给予的养育之恩,是难能可贵的。
值此,在母校昌平二中建校80周年庆典之际,作为昌平二中的一名学子把对母校和师长们的一番道情的话,多唠叨几句,我想这绝非是出自什么炫耀和显示,只是把出彩儿的事情和吉祥的话儿亮给大家听一听、看一看,作为相聚时的小花絮,给校友们增添一点乐趣,以达到互利互勉之效应。
作者:魏长义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62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