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1962年在昌平师范读书时,我被编排到六二届(二)班就读。我们这个班的学生是由县城以西的西八里和县城以东的东八里两部分农村学生组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这个班的学生的共同特点是个个憨厚朴实,言谈举止都带有庄稼人的特有的浓浓的乡土气息。刚上师范读书时,有的学生还穿着免档裤,带着一身的泥巴。有的学生骑着小毛驴由家里的父兄姐妹护送而来。浓浓的乡情与乡俗,很快地把我们这些孩子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温馨祥和,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家庭。三年来同学们之间团结互助、朝夕相处,引发出许多令人难忘的感人事迹,很值得我们回味,回顾这些经历会使你怡情愉悦、神采飞扬。 一、四个大师姐,班务工作的四员闯将 我们班的生源,皆因大多数来自农村,加之农村所固有的重男轻女的陋俗,女孩比男孩上学都要晚,因此学生的年龄就显得参差不齐。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男女同学相比较年龄相差三、四岁。女生年龄一般都偏大,男生偏小。于是在我们班主持班务工作上就呈现出阴盛阳衰的势头。 我们班里有几个年龄稍大的女生,如高淑琴,邢蕙兰、纪淑珍、韩起华,她们都特别的懂事。她们几个人在班里敬大爱小,待人处世通情达理,稳稳当当,很快就成了同学心目中的
一九五五年八月我接到北京八十四中(昌平二中的前身)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我们村第一个又是唯一的中学生。带着父母的嘱托和乡亲们的期盼,12岁的我远离山村,来到昌平二中。 来学校读书之前村里的老人们告诉我:昌平二中是文庙,是专门供奉圣人的地方。到校后,我在校园院内到处寻找圣人的踪迹,实在少得可怜,连供奉圣人的大殿也改作学生餐厅了,只有院内矗立着二十多珠合抱粗的柏树,尚有些威仪。 当时正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昌平二中也正处在初建阶段,只有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八个班,共三百六十多人。规模还小,条件也很艰苦,教师们都是在宿舍里办公。那时学校没有通电,也没有自来水。但对于我们这些农村长大,早已习惯吃苦的孩子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况且我们是来学习,又不是来享受的。我们非但没感到苦,反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美妙的铃声 学校唯一的信号就是铃声,不管起床、睡觉、上课、下课,以至于吃饭全靠铃声,铃声就是指令。每天从睡梦中第一次听到起床铃后,这一天就全按铃声行事,直到最后一次睡觉铃响完为止。学校专门有一位师傅负责摇铃,只见他手举铜铃,一边摇一边喊:“起床了!起床了!”摇铃师傅真威风,权利真够大的,把几百人指挥得团团转。
——谨以此诗献给昌平二中的老师们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你耕耘的不是荒山野岭、沙漠, 更不是万里川泽; 你塑造的是人类灵魂, 你播种的是人类希望。 你的任务光荣,你的职业高尚。 神圣的讲台是你的战场, 学生的智慧靠你启蒙。 你是伟大的雕塑师, 不管是顽童,还是弱者, 你都会精心把他雕刻, 使他们成才,让他们结果。 国家的发展,教育的改革, 全部在你身上寄托! 你很坚强,不怕挫折。 你为人类素质做奠基石, 你筑起人类灵魂大厦千万座。 你是学生的榜样, 你是受人民尊敬的强者! 2009年2月
老师,是校园的形象, 老师,有爱子的心肠。 老师,是社会的榜样, 老师,是国家的栋梁。 黄河长江,源远流长, 二中是育苗灌溉的好地方。 黄河长江,绿色茫茫, 培育了学子,健壮了苗秧。 这是二中的骄傲, 她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是大厦的根基,国家的栋梁。 老师,您绣出校园花朵, 您给学校榜上添光。 您像温暖的阳光, 照进学生的心房, 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您那慈祥的笑容, 总是鼓励学子向上。 您那渊博的知识, 哺育学子茁壮成长。 老师,您像黑夜中的一支烛光, 燃烧了自己,把学子的心灵照亮。 您的谆谆教导, 指引着学子,永不迷航。 科教兴昌,科教兴国, 重担落在您的肩膀。 啊!尊敬的老师, 向您送上真诚的祝福, 祝您永远健康! 啊!亲爱的母校, 向您表示衷心的祝愿, 愿您永远繁荣! 作者:杨秀英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62届毕业生
弹指一挥八十年,孔子圣地换新颜。 贤人已逾七百众,弟子何止三五万。 传道授业固然好,素质教育谱新篇。 桃李芬芳平生慰,辉煌二中拭目看。 作者:曹惠亭 原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教师
电话:010-69742458
政府街校区:北京市昌平区政府街5号 邮编:102200
回龙观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龙跃园2区31号 邮编:102208
实验二小校区:
东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腾苑二区30号 邮编:102208
西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泽苑东区26号 邮编:102208
西环路校区:北京市昌平区西环南路31号 邮编:102200
育知校区:史各庄街道农学院东路2号院 邮编:102206
扫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