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我家有三个人毕业于昌平二中,都在这里生活学习了六年。走出昌平二中校门以后,三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均取得中级以上职称,其中二人还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学业,这与昌平二中的基础教育是分不开的。走出昌平二中校门后,我实现了为祖国健康地工作四十年的愿望,这也是与昌平二中的基础教育、在校期间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怀着美好的理想来到昌平二中上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送孩子上学又来到了昌平二中。本世纪初(2007年)我们老同学聚会,会见新、老校长,会见原班主任老师,我又回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昌平二中,在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新校园。
昌平二中的变化真是太大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学校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回忆过去,对照现在,更能对比看到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这些五十年代的老校友更是感慨万千。
一九五五年,我们小学毕业,从昌平的四面八方考入昌平二中,进入校园后,见到的是高台大殿,古柏参天,这是一所孔子庙改成的校园。当时全县只有两所中学:一所是昌平二中在城墙内,一所是昌平一中在东门外。我们班的同学分别从五个考区(昌平、南口、沙河、小汤山、平西府)考入本校。据说当时是八名考生录取1名新生,上初中之难,是可想而知的。当时的昌平二中包括四个新生班在内,仅有八个教学班,每班容量60人。当时学校没有电灯,同学们上晚自习点的是汽灯。也没有自来水,师生用水要用压水机来取水。每到冬季用水就更加困难了,饭后至晚自习前,同学们要排着长长的队伍到锅炉房打水,预备第二天洗漱用。住宿条件更是艰难,五间的大库房隔断开,像火车厢一样,屋屋相通,安排大连铺,五间房要容纳下新生四个班男生住宿,大殿就是全校住宿生的餐厅,十人一桌,只能站着用餐。由于当时昌平公共交通还不发达,没有公共交通车,所以,同学们只得两周回家一次,而且都是结伴步行,最远的要走五十多里。
校园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同学们的课余活动还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那个年代,逢节假日,我们手持垒球棒在校园围墙内巡视护校。暑假中,请解放军指导我们民兵训练,学习电话守机,练习室外放(电话)线和夜间紧急集合。大跃进年代,我和同学到工厂参与了大炼钢铁,到马吃口公社横桥村深翻麦地、修建十三陵水库,并参加了十三陵水库的落成典礼。我们体验了勤工俭学,同学们捡粪、掏粪、种菜、种地、推水车、推碾子、喂兔、喂羊、到北山接力挑水种树,到旧县村附近种蓖麻到东八里跟卡车拉砂子,去南邵景文屯村修水渠,上蟒山打白草、造过纸、制造过九十五度高纯度酒精,同学们拿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到县委献礼……
每次劳动前,同学们都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劳动歌出发:“劳动好,劳动好,我们的劳动大学真正好。学勇敢,学勤劳,学习把共产主义来创造。学会踏踏实实干革命,学会和劳动人民心一条。好钢要经过千锤百炼,真金才不怕烈火烧。”
我们经常欣赏篮球、田径、体操和文艺表演,有时也参与其中,在老师指导下,我们成功地排演过话剧《火烧赵家楼》,我们人人要通过劳卫制,锻炼是刻苦的,记得有一次课外活动时间,队长带我们从学校出发,跑步沿马路向西,跑累就走着,一直到了南口东大桥,然后返回。艰苦的锻炼,使我们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作风。
昌平二中的校风是淳朴的、助人为乐的,在校学习六年的时间里就没见过同学之间吵过架,住宿生都是互相帮助拆洗被褥,有些男同学开始学做针线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母校----昌平二中不仅培育了我们的学识,也养成了我们良好品质和习惯。
感谢母校——昌平二中。祝福母校越办越好。永远站立在教育战线的最前沿,成为昌平教育的一面旗帜!
作者:刘久安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58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