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昌平二中从校风校貌、办学成果等各方面也都有了巨大的改变。当我们这些昌平二中的老校友再次踏入学校的大门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46年前我们曾经就读过的北京八十四中吗?
虽然以往的许多记忆早已随着时光流逝变得模糊了,但在昌平二中学习生活的一些往事还能依稀忆起。我是1963年从昌平大东流中学考入北京八十四中的,记得那年8月的一天,我接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全家人高兴极了。要知道,那年,我们全土沟村才考上我一个,全校也只才考上四名高中生和两名师范生。
记得报到的那天,父亲骑着自行车,车的后架上放好被褥,骑了60多里路的车,我已经记不得骑了多长时间了,反正是累了就歇着,那时农村的路又不好走,中间有一次还把我从车上掉了下来,好在没摔怎么样,好不容易到了学校。把我父亲累得够呛,但我却显得非常高兴,因为毕竟是第一次来到县城,并且来到了昌平的最高学府-----北京八十四中。听老师说我们是北京八十四中的第一届高中生(原来的师范迁到通县去了)。负责管理生活的王老师把我们领到了宿舍区。即,一个土坎上的几排平房,我们住在第一排平房的一个两间大房子里,10个人一屋,睡的是大连铺,铺好被褥后,10个小姐妹有说有笑、兴高采烈来到了教室。我们这届学生共有两个班,我被分到了高一(1)班。从此便开始了我们紧张而愉快的高中生活。负责生活得王老师要求我们可严格了,住宿生每天早晨7:00起床,10分钟后马上到校门口集合,一起到操场上去跑步,回来后才能洗漱,吃早饭,我们的饭厅是校园中央的一座大殿里,听老师们说我们学校过去是座孔子庙,怪不得一进校门便有两棵古老的大松树呢!我的学习生活是非常紧张的,各科老师也都是都非常有名气的,如教数学的彭建威老师,教化学的柴瑞祥老师,教俄语的闵嗣华老师……,但我尤其喜欢上物理课,因为房周石老师不仅课讲得干脆利索,课上还让我们见到了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我们学会了电子管收音机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
还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难忘。那是1965年的一个夏天,我已经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了。有一天,教导主任李老师把我和另外几名学生一起叫到学校的小会议室,不大一会儿,只见从办公室门外走进一位精神瞿烁、和蔼可亲、满头银发,就连眉毛和耳毛都是白色的老人。通过老师的介绍,才知道这位老人家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叶圣陶先生。老人耐心、认真地给我们阐述了他那篇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套不住的手》,教我们如何刻画人物以及一些写作技巧,这让我受益终生。
昌平二中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我们这些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上党课,学习党的知识,学习《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并组织我们搞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大殿前的篮球场原来低洼不平,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星期天不回家,从附近生产队借来一辆大马车,男同学驾辕,我们在旁边拉车,从原来的旧城墙取土,拉回来把操场垫平。虽然很累,但我们完成一件有益的工作,心里非常高兴。
但最让我们吹呼雀跃的是每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了,运动全之前各班积极组织报名,热火朝天的训练,熟悉比赛项目。我们还利用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练长跑,即从学校一直跑到北山电视塔下,再跑回来。开运动会这天的场面可大啦,全校从初中到高中1000多名师生齐聚校外对过的大操场,搞得非常隆重,我还曾作为一名旗手和另外三名同学一起擎着国旗绕场一周,然后从主席台前经过,接受领导的检阅。心里感到特别神圣。同时我还参加了高中女组800米的赛跑,可不是最后一名噢!
回想起来,在昌平二中的三年的高中生活给了我很多很多……为我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感谢我的母校,感谢昌平二中的老师,并在此祝愿我的母校越办越好,为昌平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王朝兰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66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