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一九五五年八月我接到北京八十四中(昌平二中的前身)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我们村第一个又是唯一的中学生。带着父母的嘱托和乡亲们的期盼,12岁的我远离山村,来到昌平二中。
来学校读书之前村里的老人们告诉我:昌平二中是文庙,是专门供奉圣人的地方。到校后,我在校园院内到处寻找圣人的踪迹,实在少得可怜,连供奉圣人的大殿也改作学生餐厅了,只有院内矗立着二十多珠合抱粗的柏树,尚有些威仪。
当时正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昌平二中也正处在初建阶段,只有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八个班,共三百六十多人。规模还小,条件也很艰苦,教师们都是在宿舍里办公。那时学校没有通电,也没有自来水。但对于我们这些农村长大,早已习惯吃苦的孩子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况且我们是来学习,又不是来享受的。我们非但没感到苦,反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美妙的铃声
学校唯一的信号就是铃声,不管起床、睡觉、上课、下课,以至于吃饭全靠铃声,铃声就是指令。每天从睡梦中第一次听到起床铃后,这一天就全按铃声行事,直到最后一次睡觉铃响完为止。学校专门有一位师傅负责摇铃,只见他手举铜铃,一边摇一边喊:“起床了!起床了!”摇铃师傅真威风,权利真够大的,把几百人指挥得团团转。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遇到闻铃不动的,他就在你头顶上使劲摇,直到你捂着耳朵跑进教室为止。久而久之,铃声就成了我们最习惯最喜欢的声音了。以至到星期天不摇铃,我们也按铃声行事了。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无声的命令。铃声使我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种有规律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我们受用一辈子。
集体进餐
师生吃饭的饭厅就是供奉圣人的大殿。大殿内摆着三十多件高腿方桌,每十人一桌,全校学生一起吃饭,场面十分壮观。大殿门前是半个篮球场大小用方砖铺成的高台,大概是先人们的朝拜圣人时举行仪式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我们这些学子们候餐之地。用餐要摇三遍铃。第一遍铃声是让每个学生进去放好碗筷,然后退出大殿继续等候。第二遍铃声是每桌派两个值日生进去,给大家分好饭菜。第三遍铃声才是全体学生进去用餐。用餐的时候没人说话,或者说是顾不上说话。只有狼吞虎咽的吃饭声,一点也不斯文,真让圣人颜面扫地。菜一般是熬菜,冬天是白菜、萝卜、土豆这老三样。夏天加些便宜的时令菜,如菠菜、小萝卜、小白菜等,偶尔放些豆腐、小肉片。连汤带菜倒是香,可惜数量太小。不过既是肉炒芹菜、黄瓜、白菜之类,也是菜多肉少,且一周也不一定吃上一次。主食是管饱的,多是窝头和高粱米饭。一个窝头有一斤多重,分成四瓣。饭量小的一瓣就够了,饭量大的能吃五瓣。偶尔吃顿馒头、白米饭,同学们胃口大开,饭量徒增。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每月只有七块钱的伙食费,吃饱就不错了,还谈什么质量呀。反正三百人在一起,吃什么都香。我在昌平二中上了六年学、吃了六年饭,从没听说过一起食物中毒事例,这就是最大的质量。学校饭菜干净,吃着放心。每次吃饭都是一次盛宴,那壮观的场面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光明的使者——汽灯
现在的学生们,大概很少有人见过汽灯。但在当时却是我们每天离不开的设备,上晚自习是必须要用它来照明的。学校有汽灯室,有专门师傅负责汽灯发放。每班派值日生去领灯。当值日生提着汽灯到教室门口时,早已等候的同学们便立刻雀跃欢呼起来。值日生感到特别自豪,像光明的使者一样,为给大家带来光明而感到骄傲。然后挂在教室顶棚上,同学们马上就安静下来开始学习了。光线虽然有些昏暗,但对于我们这些早已习惯在煤油灯下学习的农村孩子来说已经足够了,甚至是有些奢侈了。自习后值日生再把汽灯送回。
有时晚上在礼堂开会或学生联欢,用汽灯给整个会场照明那是必不可少的。
我感谢你---汽灯,是你帮我们完成了学业。如今你虽然完成了使命,光荣退休,我们还是会永远怀念你,感激你帮我们照亮了人生的前程。
压水机边悠闲的聚会
现在的都市里的人们都用自来水,压水机自然就少见了。可当年我们上学那会儿全凭压水机为我们供水,成了我们一天都离不开的好朋友。那时昌平二中也只有两个压水机,东边一台在食堂前,主要是供应食堂、锅炉房用水;西边宿舍区一台,主要是为学生们提供饮水。
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洗漱用具到压水机边聚会。那时总是会有人主动去压水,同学们一个个有秩序地去接水,有的人接完回宿舍洗漱,有的人干脆就在旁边,边聊天边洗漱。人越聚越多,越聊兴趣越浓,有时直到上课预备铃摇起来,才匆忙跑散各回教室。
学校设有热水房,也要求同学们喝开水。但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大多有喝凉水的习惯。到压水机边喝水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可是这件事一个人却干不了,必须两人配合。总得有人去压水,另一个人才能喝着。有一次,我渴得不得了,急忙跑到压水机边去喝水。用力压水,水很快就流出来了,我放下水把跑过去喝,水却不流了。再压再喝,还是如此,如此反复几次也没喝着,急得我满头大汗,在压水机边团团转。就像猫捉自己尾巴似的,怎么也捉不着。直到另一个同学赶来了,我们两人合作,才满意而去。这件小事使我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否则往往是一件小事都完不成。尤其是夏天的傍晚,同学们经过一天的学习锻炼,满身汗水,不自觉得就端着脸盆到压水机边擦身洗脸洗衣服,边洗边说,一会儿就聚起了一伙人,越说越高兴,说渴了喝口凉水,好不痛快。这种不请自到、非常悠闲的聚会,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这是一天中最轻松、最舒服的时候,谁舍得错过呢!
压水机边洗去一天的劳累,缓解一天的紧张,使人心情怡悦,精神焕发。又有谁不怀念呢?
亲密的大连铺
上学时同学们住的是集体宿舍,睡的是大连铺。褥子是铺不开的,必须压半边。被子码齐了几乎就挤严实了,人躺下去便可想而知了。四脚八叉,弯腰撅臀的睡姿是不受欢迎的。至于咬牙打呼噜更是不可取的。我们班有一个同学睡觉爱打呼噜,大家静静地欣赏着,觉得挺有趣的。可时间长了,就烦了,有人实在睡不着了,就去捏这位同学的鼻子,人家醒了就喊,硬说自己没打呼噜,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把睡着的人也给惊醒了。打呼噜的同学不好意思了就对大家说:“你们先睡我坐着,等你们都睡着了我再睡。谁知这老兄功夫了得坐着就睡着了,一睡着又打起呼噜来了,还像不倒翁似的摇晃着,同学们都醒了看着他,他居然我行我素。逗得大家又笑起来。他醒了一脸的不好意思说:”干脆我到院里走走。“同学们说:算了吧,你也躺下睡吧,别瞎折腾了。他只得央求两边同学:“我打呼噜时你们就捅我一下,别让大家劳神了。”欠而久之,大家习惯了,倒也相安无事了。有时他不打呼噜,反而大家睡不着了,你看打呼噜居然成了催眠曲。
大连铺使同学们肢体相挨,气息相通,加强了友谊,加深了感情。后来,如果发现某两个同学有矛盾,只要让他们挨着睡,矛盾很快就化解了,大连铺竟成了化解矛盾的灵丹妙药了。
今天大连铺已成为历史,但我们头脑中的大连铺永远也拆不掉。
转眼间,三年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一九五八年我们初中毕业,因学习成绩优秀被保送升入了本校师范班。步入新的学习阶段。但初中阶段艰苦愉快的校园生活,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以上只是几个片段的回忆。
作者:于殿坤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58届初中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