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昌平二中塑造了我(二)

2011-05-07 浏览量:1863

作者:刘新华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我叫刘新华,1951年9月考入昌平师范学校,1954年7月毕业,学制三年。昌平师范学校当时的校长是李一农同志,教导主任是何尚武同志,教育科长是杨燕东同志,班主任是王善志老师,当时任课还有米志寰、赵国崎、张自励等老师,学校团委会总支部书记是秦全翔老师,团组织委员有张兆峰、秦克亮、张云清、刘淑英、崔淑香、张福荣等,后勤主任是党进才同志,从这些熟悉的名单可以看出五十年代是昌平师范学校的黄金时代,上学时许多美好事情深深记忆在我们心中,至今不能忘怀。

  我们这批同学遇到了好领导,他们大多是解放战争,有的甚至是抗日战争的参与者,经过战争洗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补充到我们昌平县教育、卫生系统当领导,例如杨燕东老科长,李一农老校长,还有薛天、李润兹老领导,他们政治素质高,政策水平高。昌平师范教育在当时属于全国教育的一面旗帜。我们又赶上了好老师,他们多数来自书香门弟,家庭富裕,还受良好的教育,还有很深私塾底子,很有文化底蕴,像何尚武主任,陈文涛老师。老师们都是青有为,有真才实学,像米志寰、赵国崎、张自励老师等。我们还有非常进步、非常出色的共青团好干部,团总支书记秦全翔同志,他就是典型代表,学校团委的工作办得有声有色,团中央张大忠同志曾来我校做报告。由于有好校长、好老师、好干部对我们三年的教育培养,使我们在思想上、学习上,身体上得到全面发展,受益匪浅。

  当时的师范学校是寄宿制,学生们自带床板睡大连铺,每周休星期天。我们是男、女分班,我们女生班当时共有54人,除郑书昆、李玉兰、郅彦培三人病故外,其余51人现在生活得非常愉快,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我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有少数城镇上子弟,几乎全是昌平本县人。在昌平师范学习期间,我们每个学生每月有8元补助,6元用于每月伙食费,还发2元零花钱。学校伙食以吃饱为主,一日三餐,以玉米面粥,窝头、白菜、豆腐、咸菜为主。每到月底改善伙食,吃馒头,猪肉炖粉条。当时食堂大师傅姓白,人特别好。总务主任党进才同志也是想尽办法给我们办好伙食。

  在校学习期间,学校教育我们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培养我们“终身当老师”的专业思想,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得具有一桶水”的道理。

  我们每个人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刻苦努力,勤奋读书,每天早晨起床先去操场锻炼身体,然后回到宿舍洗脸,吃早饭。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有意活动。如在读书会中,同学们常以苏联书籍为主: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英雄》等,在心理学方面的,如巴浦洛夫神经学;在植物学方面的大家伙儿在一起会畅谈米邱林的研究成果,还有一系列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如《乡村女教师》,其他也有《列宁格勒保卫战》、《静静的顿河》、《三个穿灰大衣的人》 等,同时也读中国英雄人物的书,如江姐、赵一曼、杨靖宇将军等。学习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还有板报组,每周换一期内容。同时成立了朗诵组,文艺歌舞队,还有乐队。乐队里有大鼓、小鼓、小号,还有腰鼓队,每天下午课后开展课外活动,跳绳,踢键子,学校还成立了话剧团,平时排练,寒假就去昌平西部山区如高崖口村演出。村里搭戏台,我们住老百姓家,很受欢迎,在剧中安镇霞同学演媳妇,我演穷人家的孙子,逃荒要饭,坐在编的筐里。当地老百姓给我们做饭,有贴饼子,蒸白薯,还给我们吃大枣、核桃、栗子、柿子等土特产。男同学们自制道具,画布景,用门灯打上去,同学们编新词或谱曲,很有水平的。我们还分组练风琴,那时我手小手指短够不到八度音,我就在小手指上用线捆了棍练琴。由于刻苦训练,不管什么歌只要有谱子,不管什么调的,都能弹下来。现在退休了,我利用业余时间教社区居民弹电子琴、练习唱歌。

  在校学习三年期间,我们经历了抗美援朝运动,同学们给志愿军献血,写慰问信,损献买飞机大炮的钱,热情可高了。我们分别给志愿军写慰问信,可巧的是我的信被三八线的志愿军参谋李忠大哥收到了,他就是咱昌平县的人,他回信让我学朝鲜语,朝鲜停战后他回国回到家乡,至今健在,住在昌平北环干休所。已80多岁了。

  五十年代中苏关系特别好,国家教育我们要像“爱护我们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中苏关系”。1953年斯大林同志病重,我们同学每天坐在前院听广播,关心斯大林同志的病况,当听到斯大林同志逝世的噩耗,我和我的同学们都痛哭了。有的戴黑纱,有的戴白花,深切悼念斯大林同志对中国革命的支援。

  1954年昌平召开中学生运动会,在昌平一中大操场举行,我参加了800米赛跑,取得第三名,获得奖章一枚,至今保留着。

  上学时同学们都很节俭,一分钱一大张辘轳纸,裁成32开订本子,5分钱一包色精,放点大盐沏成钢笔水,买笔尖,沾水笔,写作业。

  昌平二中校园很幽静,生长着很多棵高大、粗壮的松柏树,发出枝叶的清香味,使人心旷神怡,是美术课写生的好素材。

  我家孩子多,生活困难。我一个月回一趟家,拿上妈妈做的布鞋,一个月穿一双。星期天拿上脸盆当桌子,带上书、本、笔去城墙上学习,一次能解几十道因式分解题,或背化学元素符号,有时被赵庆颜、李彩霞师姐带到他们家去吃饭,他们虽然也不富余,但肯让我去吃窝头,白薯什么的,就很不容易了。我们都盼着家在农村的同学回家,他们回来给我们带白薯干或枣等吃的东西。那时山区不通汽车,我们步行回家,昌平离南口18里地,大约走两个小时,中途在雪山下边歇一会,喝点泉水。我们有学上,有饭吃(公费)有衣穿,有丰富多彩地各项活动,我们生活很充实,多姿多彩,精神非常快乐。

  1954年6月我从昌平师范毕业了,被教育局分配到南口镇中心小学任教,校长是任汝松,镇教委是阴助理,大队辅导员是董冰茹老师,学校叫我做一年级二部制试验,上午四节课54名学生,下午四节课,54名学生,全天8节课108名学生。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课全由我一人担任。由于专业知识好,所以一心想干出成绩来,我根本不怕和累,白天上课,晚上回家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这一年几乎没脱衣服睡过完整觉,每天都是一干就是大半夜,有时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那时,我家还没有床,是大土坯炕,能躺七八个人。

  我每天总是顶着星星第一个到学校打扫办公室卫生,又是披着月亮最晚一个回家,有时在冬天还帮助大师傅给学生们生炉子。后来,学校又让我做拼音教学改革试验,由两拼变三拼。我班学生有的是南口西边部队的,要经过西大桥回家,每天放学我必把他们背过河,那里河套有水,夏天到腿肚子深,冬天水浅,用大石头放里面当桥走。有的学生家穷我就用工资给他们买笔。一名叫靳玉珍的学生他得到过我的帮助,她现在已66岁了,还在照顾、关心我,不忘老师当年对她的好处。我还被聘为少先队辅导员,那时开展的活动是开垦空间地块,种向日葵、种蓖麻籽,交给国家做油料。星期天学校不上课,我就在学校备课,练习琴,从来不在家休息,由于我的工作态度好、工作有成绩,活动搞得好,爱护关心学生,我被校评上了模范教师,在昌平做了报告,又被评上河北省的优秀教师。55年只有我和程森当上了省级优秀教师。程森老师因为在深山区坚持工作就被评上了。我去了保定教育厅参加了河北省优秀教师代表大会,由李厅长做报告,参观了教学,教具、模型展览,我是大会年龄最小的一个,一个18岁的小老师。省政府发给每人一支金星钢笔,奖励好几本《苏联教育学》。

  由于我努力工作,学校、昌平教育局和工会组织给了我好多荣誉,让我去北京路和剧场看演出,去北京饭店参加招待会,我从没有去过这么大的地方,穿着妈妈做的新布鞋,差点滑倒在大厅里。还让我去“北戴河教工之家”去疗养。到了北戴河,我才见到了大海,见到什么是“富强粉”,更见到了螃蟹是什么样子的。在北戴河学游泳,捡了好多贝壳,海螺,认识了好多老教师,有科学院学术研究所陆户铿教授,有北京四中优秀物理老师张子锷,他们知识都很渊博。后来我又当了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政府给我发了奖章,还当了县级“三八红旗手”、“女强人”等称号。特别是1959年少先队建队10周年,要在天安门举行隆重庆祝会。昌平少工委给了我校名额,我作为辅导员带领少先队员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下,亲眼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激动得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嗓子像梗噎着什么似的,流出了激动的热泪。从此,我更加努力的学习,进修《心理学》、《高级教育学》《语法》等知识,都取得了结业证书。

  从朝鲜战场回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在南口北山坡建起了营房,院内盖起了寄宿制小学和幼儿园。政治部去昌平教育局要老师,我于1960年8月16日被调到装甲兵军区先锋小学当老师,李振英任该校校长,马阴棣任主任,我当六年级班主任,主教数学课。因为我的学生大多全是有战功的首长随军的孩子,是革命的后代,我除了教育他们学好知识,还在生活上对他们每一个人倍加关心。一个叫沈阿五的男孩,是弱智儿童,生活不能自理。我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甚至帮他系裤带,擦屁股,系鞋带,擦鼻涕,从没有嫌弃他。北山坡离南口道南并不远,我只有到了周六才回家住一夜,周日下午就返回学校,做下周课前准备。由于我“教学成绩好、热爱学生”被军区评上“五好教员”,司令部首长和校长给我开了庆功会。

  196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换防来住北山坡营房,我又被工程兵三八小学留教,校长是申凤亭(今健在,住昌平镇)。直到文化大革命后,中央的政策是军队只保留幼儿园,部队的子弟必须与地方群众融合。1971年经8341部队吴主任批准三八小学加入到南口工厂铁路子弟学校,我也随着调到该学校任教,就这样一直干到1993年退休。我从教39年,地方学校、两个军种学校、铁路学校的孩子全教过了,积累了许多教育教学经验。

  我当了一生老师,用积极、端正的思想,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培养教育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没给母校丢脸。我衷心感谢我的母校——昌平师范,对我的培养,使我成为对社会有作用的人。

  衷心祝愿母校历届辛勤的园丁们,健康!长寿!快乐!

作者:刘新华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54届毕业生

code

电话:010-69742458
政府街校区:北京市昌平区政府街5号                        邮编:102200
回龙观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龙跃园2区31号     邮编:102208
实验二小校区:   
   东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腾苑二区30号     邮编:102208   

   西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泽苑东区26号     邮编:102208

西环路校区:北京市昌平区西环南路31号                   邮编:102200

育知校区:史各庄街道农学院东路2号院                          邮编:102206

code

扫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