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时间过的好快,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一切好像都发生在昨天,在母校八十年华诞来临之际,我发自内心深处总想说些什么,却又感慨万千,不知落笔何处。
人的一生最大幸福莫过于遇到好老师,就读好学校。做为一名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我算是幸福的。依稀记得,八三年暑假当我接到昌平二中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兴奋不已,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想到三年之后要上大学,也没有什么未来的理想,当时耳旁回响最多的是老师、家长的嘱咐,考出去能吃商品粮。全家人都很高兴,特别是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关注自己儿子的学习,只是从邻居那里听说这么大的村子,只有三个孩子考了出去,这时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儿子也不错。
说实话,别说二中就连昌平县城都没有去过的我很是忐忑,做为对我的奖励,二位姐姐把他们刚买的飞跃牌自行车给了我,哥哥又为我买了块香山牌手表和标价5.5元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于他们的举动我很是感激,心中总是承受巨大的压力。
报到那天几位同学相约而去,到了县城就分手了,几棵古松门口巍然耸立,贺然相对的是古朴而又庄重的孔庙,及西侧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香房,仅有的具有现代标志的一幢是办公楼,其余的全是平房了,这其中有教室、实验室、食堂,教师及学生宿舍和其它办公用房。古朴、典雅、整洁、宽敞应该是母校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了。
热情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把我们这些从县城之外考入二中学生一切都安顿好了,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刚刚从二中毕业又升入高中的同班同学,奇怪的是我们一百多人都住进了大殿,哪知道在这里一住就是一年多。自此紧张的高中生活开始了。
回想起来那时的同学该是优中选优,全年级四个班,每个班45名同学,原二中毕业的学生就占一大部分。如果说相对好的学习条件为我们的高中生活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障,那么,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就是我们这些生高中生日后学有所成的强大的人力支持。
这其中,印象最深的该是班主任杨宝宏老师和高慧珠老师。杨老师是教我们教师中最年轻且胜任班主任工作的一位。杨老师第一次在班上的讲话,就把我们所有同学引向了三年之后的想往:“你们来二中上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的校门,你们要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把另一只脚也要跨过去”。如果说杨老师的话激起了我们对大学的想往的话,那么高老师的话就是为我们这些同学追逐梦想注入了十足的动力。第一节语文课,高老师以她那饱满而富有激情的话告诫我们:“三年的高中生活该是你们每一位同学丰富的人生经历,三年中每跑一步都是冲刺,就像跑百米,最后的胜利属于你们中每一位强者,每一位有志者”。
我们这些学生最幸福的该是得益于曾经与我们朝夕相处、相伴相携的可敬老师:程庆玲、石玲、柴瑞祥、葛立华、阴雨湘、侃士林、杨家利、高慧珠、陈曾礼、杨宝宏、权力夫、马思勇、蔡宜军、张明琦、张海燕等等,现在他们或是年逾花甲、年近古稀,尽享天伦之乐,且不忘为昌平教育事业发挥余热;或是依然耕耘在昌平教育的第一线培桃育李;或是走向了昌平教育的更广阔的领导岗位踌躇满志;或是走向了他们最热忠的岗位追逐梦想。学习中每一位老师都以他们的智慧启发着我们;以他们的敬业感动着我们;以他们的目光激励着我们;以他们的知识丰富着我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每一位都以独特的品质影响着我们思想、品质、行为和毅志。程老师的耐心,石老师的严谨,柴老师的严格,葛老师的亲和,阴老师的质朴,杨(家利)老师的风趣,高老师的缜密,陈老师的民主,权老师的机智,马老师的执著,杨(宝宏)老师的宽容严谨等等,不一而言。也许这就是文化。一位优秀教师的品味;一个优秀团队的纽带;一个品牌学校的文化,这种文化有着丰厚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二中人,一批批的优秀教师不断丰富着二中的文化;一届届的二中学子传承和发扬着二中文化,才有这今天的二中的成就与辉煌。
八十年的风雨一路走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校物质条件真是天翻地覆,而不变的是二中人的不甘落后,追求进步的精神;不变的是二中人严谨规范追求高效的氛围;不变的是二中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治学环境;不变的是二中人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崇高境界。我深深的祝福现在就读于二中的学弟和学妹们,祝福他们同母校同成长共进步,我们做为能从母校走的二中人更感激二中,是我们选择了你,而你成就了我们,更要致谢的是那些为我们奉献青春、呕心沥血、无怨无悔的老师们,您们是最可亲可敬的人。二中的发展成长壮大就是您们的欣慰、自豪,更是您们理想的归宿,是您们为一届届二中学子找到了自尊,树立了自信,丰富了知识,历练了才干,完善了人格,成就了数以万计活跃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二中学子,愿我的母校明天更美好,明天更辉煌,明天更强大。
八十华诞跚跚来,数代园丁育英才。
劳诸君费心力,贤能学子相聚来。
感叹风霜雨雪路,明朝携手谱光彩。
代代耕耘承祖训,纵横驰聘守讲台。
作者:于长水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86届毕业生 现任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