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人生有多少个里程碑,入团,中考,高考,入党,第一次参赛,第一次获奖……而我的这些里程碑几乎都立在了我的母校—北京昌平二中。二中以她80年的仁爱教育了我,培养了我。
1982年的9月我来到二中,开始了我在这里6年的中学生活。也许是因为自幼丧父,当时的我自卑、羞涩而又倔强、好强,害怕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却又不甘落人之后。那是初一开学后不久,我的一篇《我爱我的妈妈》被年级组推荐参加学校演讲比赛。为了克服我的怯场,徐景兰老师课后一次次给我辅导,于是,我第一次当众演讲,第一次得演讲一等奖,第一次成为学校广播组成员,从此,我像脱茧的蝴蝶,在二中这片蓝天自由飞翔。从每日校园之声广播,到主持年级会和学校活动,1984年和1986年我还两度主持全县红五月歌咏比赛。在二中我找到了自信,在二中我又漾起了阳光笑脸,二中给予我生之源。
在二中的学习是多姿多彩的。在这里我不仅学习知识,更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虽然已过去20多年,但恩师们谆谆教诲,犹记心间。忘不了尚守信老师手把手教我如何为同学服务,忘不了杜淑红老师严格的要求,忘不了徐德清老师锻炼班干部自己管理自己,忘不了陈少春老师班会上的慷慨陈词,忘不了何绍成老师带我们走进几何天地,令我目不转睛,忘不了阴雨湘老师朗诵《雨霖铃》时教室内的鸦雀无声,忘不了叶国贤老师地理课上引经据典,忘不了文自林老师生物课上儒雅自信……师恩难忘,是二中的老师们教育我尊重知识,享受知识,中考时我毫不犹豫填下了唯一的志愿,北京昌平二中,高考后我走进师范的大门。二中给予我学之源。
在二中的生活是幸福的。家境贫寒的我,在学校从没被歧视过,还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呵护,同学的友爱。从初三起,每个寒暑假我都到居委会的少年活动站勤工俭学,同学知道后,经常有同学到活动站来帮忙,那份同学情深深让我留恋,在二中我交到的是一生的朋友。他们让我懂得只要积极进取,坚强独立就能得到尊重。老师待我更如春风雨露,记得参加生物小组每两周外出参观,要求自费车费,自备午餐,为了不增加母亲的负担,我带着遗憾向老师提出退出。没过几天郭亚平老师找到我,递给我1张月票还告诉我学校报销并提供我午餐。于是,我跟着郭老师走遍了北京的植物园、博物馆。直到郭老师离开二中后,我才得知学校并没有这项政策,我每月的月票和每次的午餐都是郭老师自费给我的。6年里一桩桩,一件件我承受的关爱无限。高三的表彰会上,我不仅凭借成绩拿到学校的奖学金,还享受到学校的助学金并免交学费。直到毕业回到母校任教,我才知道当年的助学金和免学费是全年级老师联名替我申请下来的。在二中我学会了爱生活,爱他人,二中给予我爱之源。
1992年8月我回到母校,担任高一3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白丽英老师一章一节地帮我分析教材,齐书林老师一招一式地教我管班之道,刘淑琦老师一点一滴地使我明白为师之本。初为人师的我,没有灵活的教育技巧,没有高超的教学方法,有的是对母校的深情,有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一年听课上百节;为了备好课,我翻烂了手中的教学资料。我用我的勤奋,我的执著,我的真诚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在二中这片沃土上,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三年后,我的学生用他们的优异成绩回报了我们共同付出的汗水,回报了我们共同热爱的母校。我任教的班级高考英语成绩平均分、几个率均超市平均,余杭同学以128分获得当年的理科英语状元。
17年来,我送走了六届学生。连年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校级、区级优秀共产党员,曾被授予“兴昌突击手”“昌平区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称号,2000年被评为昌平区中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英语学科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鞭策自己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曾在昌平区英语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第一名。评优课、教案、课件多次在区级评比中获奖。先后被聘为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昌平区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评委。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我逐渐清晰了教育观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验探索,制作课堂教学配套课件百余件,建立了教师个人教学资源库,教学效果突出,所教学生多次代表昌平区参加市级英语竞赛并取得较好成绩,多名学生在高考中夺得英语单科状元和总分状元。
一个教师的事业发展后劲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科研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十分注意自己在这方面的提高。在业余时间,我广泛学习教科研理论,注意中学教改新动向,积极参加研讨活动,增加自己的理论积累。我先后担任10年学校实验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在工作中,我注意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寻找规律,并整理成文。几年来,我先后有4篇教学论文获市、区等级奖,连续3届校级论文评比获一等奖。凭着实验教学经验和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我承担了区级课题《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的课题组长,并成为学校参加市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的主要成员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我们努力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2008年1月论文《利用信息技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探究》在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2008年9月主编的《周周清—高考英语专项复习指导》一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1年起担任学校教务处主任,繁杂的工作常常让我感到时间不够用,但我坚持在一线任教,使自己在教学管理中始终掌握第一手材料,弥补自己管理经验的不足,同时也逼着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向效率要时间。为了搞好教务处工作,我要求自己首先树立三个意识:人本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找准自己的位置,上要向校长、教学校长负责,下要向老师、学生负责。作为北京市示范校,学校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而教务主任正是将工作落到实处,将制度化为实效的关键。我每学期听课40-80节,为60位青年教师建立培训档案,按期检查师徒培训记录,为26名青年教师联系了北京市教学专家指导教学。成功地组织了每年优化课堂教学评比,优秀课展示,全校听评课,教学基本功比赛,全校教科研成果评比,与牛栏山一中、密云二中、怀柔一中联办的高中四校四科学生竞赛,开展教师职业理性思考大讨论等活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在昌平区教学干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08年9月起,担任学校副校长,主管回龙观校区工作。2009年回龙观校区首届初、高三毕业生在中考和高考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举夺得全区高考文科总分状元、文科综合状元、文科英语状元,中考英语状元和化学状元等五项桂冠,并有1人考入北京大学,71名优秀初三毕业生考入本校高中。为学校2009年中高考双丰收添上了一笔浓彩。如今,昌平二中回龙观校区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可,不少在初中甚至小学到城区就读的学生,返回昌平区,选择昌平二中就读,为昌平区的教育赢得良好声誉。
时逢建校八十周年之际,母校宛若一位历经变迁,更显仁爱而坚强的母亲。看到母校今日的风采,我心中充满了自豪,在这里我们和母校共同成长。同时我也怀念母校的昨天,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是从那里出发的。但我更深深地祝福母校的明天,祝福母校前程似锦,桃李天下。
作者:褚春梅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85届初中毕业生
1988届高中毕业生 现任昌平二中回龙观校区执行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