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秋天,一个容易怀念的季节。时值母校八十华诞,我的思绪飞腾,不能自止。一个与母校有着二十五年情缘的学子,一名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学教师,是母校见证了我成长的足迹,母校是我成长的沃土。
学在昌平二中
1980年,29年前的某一天,我踏入了我的母校——昌平二中。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情景,现在想起来,似乎还能嗅到那股孩子时特有的欣喜——我上重点中学重点班啦!是啊,在这里的六年学生生活就是我从孩子走到成人的珍贵的六年。
最不能忘记的就是母校的老师们,我要深深地感谢他们。是他们培育了我的精神与品格、能力与学识,是他们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至今犹记初中班主任蓝世骥老师严厉的目光,他的严格与高标准,使我们在后来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受益匪浅;不能忘记与英语教师罗世旭老师一同通过电视 “陈琳英语”学习音标的认真与执着;最是佩服化学教师栾定东老师每天六点从市区准时到达学校,风雨无阻的那份毅力与坚持;总是怀想在化学实验室几个同学与张友仓老师一同充氢气球的欢声笑语。感谢语文教师杜锦印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感谢物理教师李济森老师清晰的授课思路,感谢数学教师武振国老师的幽默与风趣……我的初中生活轻松而愉快。高中的学习紧张但有序,因为每位教师都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和协调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印象最深的是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她们各具特色。高一班主任兼数学教师杨保红老师,不但有出色的教学能力,还有独特的管理能力,让我们班同学个个佩服,讲起课来是那么的自信与淡定;高二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是高慧珠老师,永远不会忘记她优雅的气质,不会忘记她上课时的激情,不会忘记她和学生一起写作文的投入,不会忘记她与学生语重心长的谈话;高三班主任兼政治教师程庆龄老师,忘不了她看见我们的进步时对我们边点头边微笑的亲切的样子。忘不了的还有可爱的董国良老师,历史课在他高高的嗓音中总显得那么有趣;还有威严的陈增礼老师,地理课上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忘不了的还有平易近人的葛立华老师,侃侃而谈的权力夫老师,耐心细致的姚宝森老师,严厉有加的杨加利老师,温文尔雅的石俊林老师……其实昌平二中的每位老师都各具特色,或叫人折服于他们的教学水平,或钦佩他们的沟通管理能力,或感动于他们的亲切关怀……
最让人铭记的是昌平二中严格的管理与丰富的活动。我清楚地记得,我因午休过头而上学迟到,飞奔进校门时,听到上课铃声的慌乱与不安,那是唯一的一次迟到;我至今不忘未按要求做语文笔记,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的尴尬,那是唯一的一次重罚。忘不了因校园改建,我们小院中简陋的乒乓球案,那是我们课间心仪的运动场所;忘不了小院中,师生共同学跳集体舞的场景,今天是“阿里山的姑娘”还是“青春圆舞曲”?忘不了为参加学校艺术节而准备节目的日日夜夜,一群“采蘑菇的小姑娘”在那里忙碌着;忘不了……学校的严格管理规范了我们的行为;学校丰富的活动,给了我们锻炼与展示的舞台。
母校给了我很多,年少时不爱思量,等长大了,过去了,回首时,才知道那些人有多么可爱,那些话语有多么殷切,那些地方有那么美丽,那些日子有多么珍贵,那些情感有多么深刻………我爱我的母校!
教在昌平二中
1991年7月,我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带着青年人的热情与梦想,再次回到了我魂牵梦绕的母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学语文教师,与昔日的老师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我很幸运,也很幸福。中学语文教师,多么美好的职业,我无悔于这样的选择。
登上讲台,我常常会觉得自己拥有了一片绿油油的小树林,每一个学生就是一棵小树,几十棵生机勃勃的小树围绕着我,他们摇曳着青春的绿叶,每一束枝条都挥发着生命的活力,这特有的气息,驱赶着我生命中的平庸与衰老。当上班主任,我又觉得自己越入一池碧水,被清澈见底的纯净包围着,每次与学生交流沟通时,就会有这种清爽怡人的感觉,在这里,心与心的真诚相见是无需设防的,他们特有的纯洁与挚爱,净化着成年的私心与浮躁。
辛勤耕耘了近20年,母校再次见证了我的付出与收获。
刚走上讲台那阵,我一直觉得自己功底浅,课堂上有时感觉力不从心,就怕学生“追根究底”,为了让自己快速的胜任教师一职,我不断审视自己,勤奋学习。我决定对自己“狠”一点。因为,在我看来,大学文凭只能说明学历水平,具不具备教师资格要看在岗位上肯不肯下功夫。于是,备课时我广泛涉猎相关资料,认真研读教材,我知道,课下弄懂弄通,课上才能得心应手;我还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做到课上有的放矢;再有就是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母校有那么多的前辈,多请教,多听课,近水楼台嘛,我也不辞辛苦,到市区听课、参加教研,我还不断参加各种业务进修,先后两次参加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课程班学习,并获得研究生同等学力,两次参加北京教育学院主办的北京市骨干教师业务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参加昌平区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
孜孜以求终有回报,我的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多次在全区上公开课、研究课,均受到市、区有关专家、领导的肯定,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受到学生的欢迎,2001年、2004年北京市教委两次到昌平教学视导,所上公开课《风波》《材料的定向转述》均被评为A级课,2004年9月25日被推荐代表北京市到四川重庆参加首届全国中学“新课堂”作文教学大赛,“材料的多角度运用”一课荣获高中组优质课大赛二等奖。2004年10月《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课受到北京市教育学院专家(张彬福、陈永祥等人)好评。2006年参加昌平区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山居秋暝》一课获一等奖。
除率先讲好示范课外,我还努力为全区的教育教研尽了微薄之力。认真做好区高中语文练习册的编辑工作; 2003年4月,在中学语文新课程论坛——“十五”继续教育课程中,担任第一讲“语言训练”的主讲; 2003年11月,应昌平三中邀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三中全体教师一起畅谈“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如何在课堂上管理学生”的问题,也就是“教师形象的自我塑造问题”,反响不错;2004年12月,为昌平二中全体教师做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2005年,为全区青年教师做备课辅导;在2008年新课程的培训中,两次做教学设计,与培训教师交流,等等。近年来,还先后带过校内外共十多个徒弟,这些人都在教学一线发挥着骨干作用。
为了提高教科研水平,1997—2001年带领全组教师参加北京市教科研课题,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撰写了课题调查报告,该论文获区十三届教科研论文二等奖。我本人承担的研究课《雪》的课堂教学实录,被收录在庄文中先生编写的《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一书中。认真撰写教科研论文,多次获得市区奖项,2003年11月主编出版“青青校园文学”丛书之昌平二中卷《青涩年代》,在2004年5月出版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全书》中担任副主编。
我担任高中班主任11年,在教育学生上,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培养爱生活、辨是非、明事理、重情义的现代中国人。因为我觉得,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注重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教育理念,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贯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他们以建议和方法,并善于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最终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建立一种服务社会的意识。我从高一一手带下来的班集体,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我也曾多次中途接手别人的班主任工作,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扭转班级状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006年5月、2007年5月,所带班级连续两年被评为昌平区“五四红旗”团支部。
“天道酬勤”,辛勤的付出终有丰厚的回报。我26岁被破格评为中学一级教师,31岁被评为高级教师。所教的学生有考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比如:张皓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还有苏妍同学考入复旦大学。有在高考中夺得语文单科状元的,比如:林珊、李慧君。也有在全国作文竞赛中取得一等奖的,比如:姚春凤、张志群。我还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是昌平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事迹多次刊登在《昌平周刊》上。2008年,事迹刊登在《现代教育报》上。
成长是一个由蛹化蝶的过程,有痛苦,也会有希望。在母校,我经历了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历程,由青涩而成熟。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我感谢学校领导的理解与扶持,感谢老教师的引领与指导,感谢同龄人的合作与帮助,感谢这个友爱的集体,是你们成全了现在的我。我爱我的母校。
母校,我学习、工作的地方,你给我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厚实的行囊中既有困难挫折面前的坚韧,也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处事的真诚,当然还有平和的心态。我始终坚信,只要精神在希望就在,人的一生中,能够打倒自己的永远只能是自己。所有这些,都在母校那些日日夜夜的历练中沉淀为永恒,变成了财富,让我受用一生,成为我人生的一种习惯和境界。
我爱我的母校。昌平二中,我成长的沃土。
作者:袁晓珊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86届毕业生
现任昌平二中高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