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现代教育报》的记者采访我时曾问我:“是否想过要离开昌平二中?”,我答:“没有。”“为什么?”“因为我和昌平二中有着不解之缘。”这二十多年的缘分不但见证着我的成长和成功,也见证着我的昨天和明天!
一、不解之缘一(13岁我就走进了她的怀抱)
昌平二中是我的母校,也是昌平的名校之一,在这里有我幸福愉快的学生生活。83年,我有幸考进了县重点中学昌平二中。我们镇里和我一起考入这个学校的只有1个人。
记忆中的二中,环境优美怡人。校门两边郁郁葱葱的古柏记述着她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勃勃的生机;校园内的孔庙遗址记述着她悠远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校园的对面是一片绿色的田野,很多同学午饭后常在田野中散散步,闻闻花香;清晨常在田中读书背书复习功课,那儿人迹稀少、空气清新,是读书背书的好地方。
二中教学质量很高,因为有一批高水平的校长和老师。
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柴校长,他治校严明;善于做德育工作的阴校长,使二中的校风端正;
温柔善良的语文王老师,她对学生很严格,但我们都很喜欢她;
数学王老师擅于一题多解,最多的一题十三解,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在当时是很突出的;
英语张老师,要我们每天背50个生词,还天天上课抽查,因此我们对英语学习不敢怠慢;
物理马老师师德高尚,教学水平精湛,深受学生的喜爱;
化学老师葛立华是我的父亲,是当时昌平化学界的佼佼者。父亲讲课深入浅出,能把枯燥的化学,让学生听得兴趣盎然;还有化学实验员张老师,实验技能超群。所以我们做的化学实验很多,使我们对化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政治老师陈老师,上课时穿插讲有关的生动故事,使我们对政治课很感兴趣;
还有博学多才的叶老师,他似乎什么课都能教,无论哪个老师请假,他都能来代课。当我们听到哪个老师请假,正准备轻松时,叶老师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懊丧之余也钦佩叶老师的“万能”。
学校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很丰富的,团委常组织各种活动,演讲比赛、球赛、歌咏、看电影,使我们的
学生生活,充满了乐趣。回忆在昌平二中的六年深感母校为我们立足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渐行渐远的一天,回首往事,中学生活始终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二、不解之缘二(21岁的我又重回她的怀抱)
1991年我又回到了母校温暖的怀抱,开始了我孜孜追求的教师生涯。通过19年的艰苦努力,我从一个稚嫩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一名市级学科带头人,昌平化学界中的佼佼者,我的成长是母校的关心和扶助的结果。
1.昔日的恩师促我体会教育的真谛
在昔日的恩师再次的关心教导下,在他们行为的感召下,使我坚定了从教的至诚信念;使我懂得了怎样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称号,那就是——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读书育人,精益求精,争创一流,奉献终生;使我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甘愿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神圣的教育事业;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光荣、幸福、任重道远。
体会昔日恩师的言行,我深深体会到教育成功的奥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该如何去爱学生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一定要做到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与融洽,与学生搞好关系。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
了解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的个性对他们进行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例如:我发现性子慢的孩子总答不完题,我对这样的孩子总是多提醒多督促,对他们进行针对性训练如要求他定时完成作业,定时检测等。我发现性子急的孩子总是审不清题,对这样的孩子我就教他慢下来的方法,如用笔数字,逐字逐句审题,这样就将审题的速度慢下来了他就将题审清了;我还经常与学生约会,强迫学生问问题。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相约,或谈话或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学习潜力较大,但提不出问题的同学,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我就要求他每天必需到我这报到并提出五个问题,学生无奈只得将作业中不会或作错的题拿来问。在历次考试中,经常来问问题的学生成绩都有大幅度提高。
关心学生的生活,如田雨同学的父亲因车祸住院了,而他姐姐恰好我也教过。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有意座到他的身边,询问他父亲康复的情况,并告戒他一定要每天给父亲打电话,因为他是家中的男孩,也是父亲最大的希望。这样做会给父亲以鼓励,也是他最好的孝顺方式。田雨的化学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他开心极了。
鼓励学生,我认为教师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学会鼓励学生。即使你认为他不成,缺点很多,你也要赏识他。如王硕同学,该学生上课听讲非常不好,总是趴着。多次提醒也不见多大成效。我内心不太看好该生。每次考试之前在教室中这孩子就问我老师我能及格吗?虽然我内心有困惑,但我依然大声的说:“能。”在10月的月考中,他考了56分,在此次考试中,在众多孩子依旧或退步的情况下,他却摇然直上考了72分。我想这就是教师鼓励的心理暗示作用。
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在高二(11)班中我举办了我是小老师的活动。在教学内容少,难度小的单元的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来讲课的方式进行授课。活动的程序是:我先备课,准备出学案,然后将学案下发给学生。由自愿或由我指定的学生来先依据学案自己进行准备,然后与我进行交流,我对学生进行课前辅导。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首先请学生自己先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进行讲解示范,然后我纠正他在讲解中出现的错误及问题。在教他分析每个内容在讲解时应如何讲,采用什么方式等。在活动后请每个听课的同学给讲课的同学打分,进行评价。在活动后我请讲过课的同学进行反思,反思下面一些内容:此次讲课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语言的表达是否清楚?如果不清楚说明什么?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是否透彻?
为什么我要组织这样的活动呢?因为语言是一种出声的思维,如果学生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够将知识给别人讲明白了,他自己就真正明白了。若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就必需让学生出声,必需让学生交流。
不在无意间伤害学生的自尊,在一次习题讲评课中,13班的王雅新同学积极回答问题,但她的回答全是错的。我当时就有点急燥,说:“哎呀,王雅新你可太糊涂了。”在下面上课的过程中,我观察发现,这孩子蔫了,也不出声了。我一下意识到,我刚才的话伤害了她。课后,我马上拉着她的手,将她拽出教室,向她表示道歉。在此后我又借机会在班中树立她的威信,请她帮我做工作。后来我又观察发现,在晚自习的时候她经常边看书复习化学,边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进行着归纳和总结,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我知道她和我之间的矛盾化解了。
我做了13年的班主任工作——这项具有特殊魅力的工作,通过长期班主任工作的教育艺术实践,我和孩子们建立了纯真的感情,并且深深体会到当好班主任的真谛——爱。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教育的奥妙和做教师的幸福。因为这份爱,
我曾煞费苦心设计并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们的知、情、意、行。
我曾组织课外阅读的活动——帮助学生们丰富自己的知识,建立广阔的智力背景。
我曾开设心理讲座——打开学生的心扉,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
我曾开设美学讲座——培养学生们的气质与修养,使他们明确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2.母校为我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契机
2001年我们化学教研组参与了北京市“十五”重点课题“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与评价的研究”工作,在此次研究过程中我担任我校课题组的组长及课题中心组成员,通过六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撰写的
多篇论文和教学设计,讲的课分获区级和市级奖。如:2001年10月教学设计《乙烯》获北京市中学化学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二等奖;2001年10月论文《试论创造教育化学课堂程序设计》获北京市2001年度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2002年3月论文《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获北京市中学化学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论文《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研究》获北京市中学化学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同年获中国教育学会(华北片)化学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03年4月论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获昌平区第十四届教育科研评审一等奖;2003年6月论文《化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于《教学仪器与实验》发表;2003年12月论文《化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分获北京市中学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2004年2月《原电池》一课获昌平区中学教学录象课评比活动一等奖;2004年8月论文《实验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获第二届中学化学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2004年10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五” 课题汇报研讨会上作了“在STS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和“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书)”的专题交流,受到大会好评;2004年12月在北京市《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整合研讨会》上做专题发言《现代信息技术对探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2005年3月参与编写的《中学化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研究与实践》一书出版;2005年4月论文《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思考》获2005年北京市高中化学教学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二等奖;2005年4月论文《在STS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获2005年北京市高中化学教学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一等奖和2005年北京市化学学科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在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华北赛区)暨教学研讨会上交流,被评为二等奖;2005年10月课例《电解原理》发表于北京教研;2005年12月论文《促进学生提出化学问题的教学策略的探究》获北京市基础教育应用论文评选二等奖;2006年11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课获昌平区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在取得这些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我不仅被评为高级教师还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现在回想起来参与此次课题研究大大加快了我成长的步伐,能够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要归功于学校的大力支持,是学校为我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契机。还要感谢化学组的同仁们对我的支持与信任。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促进我成长的另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我的勤奋与努力。
2001年时探究性学习在国内刚刚兴起,当时对于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我只在书上看到过并没有实践经验。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要想领悟它并研究出新的较高水平的理论,对于我们大家来说都不容易,并且参与课题研究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事物,作为课题组组长的我,怎样带领大家进行研究并不清楚。没有办法只有从头学起。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市教研中心为了帮助大家认识探究性学习,举办了两次专家讲座,我次次参与学习,并认真记笔记;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是研讨阶段,市教研中心组织大家分析在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中有那些适宜开展探究性学习,而且要求每个实验校都要发言,为了不丢脸,我认真分析了专家的观点,并根据专家的观点认真分析高中三本化学教材,分析寻找适宜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知识点及章节,由于自己的努力我的发言获得了十四所实验校教师及专家的认可,会后市教研中心的教研员黄冬芳教师对我说道:“我觉得你的变化真大!”为什么她会有这种想法,事情起源于2000年,我改革的一个实验项目获得区一等奖,代表昌平区参加市里的实验汇演,那时的我由于紧张,急得满脸大汗,话都说不圆满,我想当时的自己太不自信了。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是实验阶段,市教研中心在各实验学校组织了十次听课评课活动,前九次是在其他学校进行的,最后一次是由我们承担的。这十四所实验校分布在全市的不同区县,但每次听课不管学校是否有车我次次不落都去听。因为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每次去不仅能听到实验校教师精心设计的精彩的课,能观察到学生们在授课教师采用我没有采用过的教学设计时的反应,能拿到精心设计的学案和教案及评价方案,还能听到老师们精辟的分析和评价,更可喜的是能听到知名专家站在理论高度的点评。记得一次在中关村中学举行听评课研讨活动,当时是冬天,天气非常寒冷还下着大雪,我还是坚持去了,哪天各实验校去的老师非常少尤其是远郊区县的教师。还有一次是去怀柔五中听课,虽然很远学校又没派车,我便让爱人开车接送我坚持听课。这样做虽然很累,但我还是有所收获的。学到了很多新的作课思路,在别人的成功与失败中吸取到更多我未知的东西。在这些活动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多名校的教师以及专家学者,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开阔了我的视野,也陶冶了我的情操。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记得,一次就一个问题请教北大化学系知名教授阎学申老先生,我没有想到一个年长我很多岁,又是知名教授的他和我说话竟用您字,我很惊讶而且受宠若惊,从中更加体会到一位学者不仅学识高超,人品更加高尚。在听课回来后,我便将所学学以致,开始采用一些教学策略设计一些课并实施,实施后再进行反思,对不妥善的环节进行改善,再实施。例如《原电池》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便在两年内实施并修改过三次,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的授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年一年内我便在区内做了两节示范课并得到市区两级教研员的肯定。课题研究的第四阶段是结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是我不仅累而且心理压力很大。在这个阶段中各实验校要完成自己的结题报告,而我不仅要完成我校的结题报告还有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就是课题结题课题大组要出版一本书,在众多参与实验的教师中我被课题中心组选中参与《中学化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研究与实践》该书理论篇实验探究部分的编写工作。书写结题报告对我来说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还要写出新的教学理论就更难了。但我认为压力也可以促进一个人的成长。没有办法只有再学习,为了完成这两个任务,我查阅了大量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文章和书刊,但要写出与众不同观点,光学习是不行的,还要认真思考,故在这一阶段每晚我睡的都很晚。
2006年学校又再次支持我们化学组参与市级课题的研究并支持我独自承担了一项区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在此阶段的研究中我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9月论文《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得高级知识能力的教学策略初探》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颁发市二等奖;2008年2月《硅》一课获北京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评比一等奖;2008年9月论文《应用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景促进学生提问教学策略研究》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教学评选一等奖,同年获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选国家级二等奖;2008年9月《无机非金属—硅》教学设计获北京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评比一等奖,同年获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颁发全国二等奖;《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获北京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评比二等奖;《电解池—电解原理》教学设计获北京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评比二等奖。
三、不解之缘三(我愿为母校做贡献)
是母校教会我做人,是母校将我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也愿为母校的发展奉献我的绵薄之力。
从教19年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我觉得,只有艺术才是永恒的,只有艺术才能吸引人,也只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吸引学生。我虽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但我一直在苦苦追求,“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努力:
1.重视研究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我从身边常见的物质入手,把知识与技能作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使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简单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技能。
2.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实验手段,使学生在化学实验活动中乐学、肯学、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勇于创新。我精心准备每个化学实验,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实验中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通过化学现象,揭示化学本质,建立起微观与宏观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利用多媒体,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变得容易起来,同时,还增大了课堂容量。
4.重视学法指导。对学生学法的研究与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法的研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形成由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掌握的全过程。
从教19年,我高考把关七年,所教班级化学成绩优秀,多次超市平均;中考把关四年,三次被评为十佳教师;所教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有5人获市级及国家级奖。连续六年担任平行班的班主任,促进多名学生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医科大、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家级重点大学。例如1998—2001担任高三(5)班——平行班的班主任,5班各课成绩优异,不仅名列平行班之首,还超过某些实验班。年级前十名的学生总是保持2、3人。在2001年的高考中5班有18人升入本科,其中一类本科10人,最好的学生高考成绩593分,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博连读重点班。
成绩只代表过去,今后我将更加努力 ,为母校的发展奉献力量。值此八十周年校庆之际,亲爱的母校,请接受多年身在你怀抱学子的衷心感谢及祝福!
作者:葛继宁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 1988届毕业生,
现任昌平二中高中化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