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我是1955年9月进昌平二中学习的,到1962年6月底师范毕业离校(其中1958年8月—59年8月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集训)。这六年时间,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六年,教过我的老师有很多位,他们都对我谆谆教导,关怀备至,是在各位老师的教导下为我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六年,更是我沐浴师恩教诲、永生难忘的六年。
一、五十年师生情-----物理张华亭老师
教物理的张华亭老师跟我是忘年交。直到现在,我们仍然经常书信来往。我是他唯一保持五十年联系的学生, 而他对我可说是恩重如山。记得困难时期,物资非常匮乏,凭个人购货证,一个月才能买半斤点心,吃粮食定量,副食奇缺,当时粮食简直就是命!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张老师把中秋节学校发的几块月饼全送给了我!他知道:我家有年轻居孀、支持穷家的母亲。有正在生长发育、年幼的遗腹子弟弟。我当时非常感谢,没有任何推辞就接受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发觉出这份礼物的极端珍贵!那是张老师爱护学生的一片真情实意!是宁愿让自己受苦,也要让我的家庭甜一点的一份情!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世上最好、最珍贵的月饼!
毕业的时候,作为班长,我把同学都送走了,最后自己才走。张老师一直送我到昌平汽车站,我们什么也没说,但我在挥手后转身时流下了眼泪,我决心好好工作报答老师的这份恩情!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七家中学任教,除教授政治课外,还兼职教授地理课。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我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函授班,每到寒假都要集中授课,住在北师大宿舍。那时昌平师范已经搬到城里的海淀三师的校址。每到寒假学习时,我都要去张老师那里借被子。张老师一人住在北京,家属在郑州老家,拆洗缝补等琐事也要自己亲自处理,我也不知给张老师添了多少麻烦,但每次他都是乐呵呵地说着他的河南腔变通话,一点也不介意。张老师后来调回河南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我们就一直通信联系。我向他汇报工作情况,他也给我讲家里的事情,还寄来全家福的照片。张老师母校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落成时,他到北京来,还专程到我家看我。我们又一起去世界公园游赏。张老师拍了不少照片,冲洗好了从郑州寄给我。
这五十年的师生情不敢自称典范,但也弥足珍贵。我会一直做张老师的好学生,直到永远!
二、严师慈父-----体育赵国琦老师
我的体育成绩比较好,曾获得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百米第二名,四百米第一名,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参加过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全国运动会,这是昌平二中培养的结果,在这其间体育赵国琦老师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在我的心目中,赵国琦老师既是我的恩师,又像是慈爱的父亲。
刚进入昌平二中时,我是个又黑又瘦的农村小丫头,但我生性好强。班里有位同学体育成绩很好,我就经常跟在她屁股后边练习跑步。一个学期之后,我已崭露头角,显现出体育的天赋。在一次练习百米跑时,赵老师拿来一双跑鞋让我试穿。看着鞋前脚掌上有六个尖尖的铁钉,我怎么也不敢穿。看到这种情况,赵老师就鼓励我说;“试试看,没事的,摔不着,跑起来可快了!”我战战兢兢地穿上跑鞋,赵老师教我怎么把鞋带先在脚心绕一圈,然后再上边系牢。我试着跑了几步,果然又跟脚又抓地不打滑,穿着跑鞋测了一个百米,我居然超过了班上的那位同学,心里很是高兴,在以后的每次比赛中,我都穿跑鞋了!
昌平二中的学习气氛很浓,学生们学习也都特别用功,一到期末考试时,就没时间进行体育训练了。每到这个时候,赵老师总是既怕我体育成绩下滑,又怕耽误我的学习,于是每天晚上下自习后,他就把我叫到的宿舍,用事先准备好的杠铃让我练习,在学生宿舍熄灯前在赶回去休息。在假期,学校田径队经常集训,但也会放一段时间假。这时,赵老师会给我留“家庭作业”:每天要坚持练习,先做一般准备活动再跑上几百米!我比较听话,但在农村看一个小姑娘跑跑颠颠的,总会让人感到新鲜。于是我每天早点起,做完准备活动从自家门前跑到对面一块叫刘家坟的地边上再跑回来,或是到大场院去练高抬腿跑,跑步跑,让自己的身体素质一直停留在比较好的状态。通过这样的训练,让我懂得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了我坚忍不拔的毅力。
赵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他虽然心里喜欢我,但对我的缺点和错误从不放过,有时候会把我批评哭了。而且每次他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讲:“聪明的孩子不过二!”那意思是不能重复同样、同类的错误。这句话我印象极为深刻,待我当了老师以后,也用这种话经常去教育我的学生。
有一年我去市里参加体育集训,当时的交通条件比较差,赵老师替我扛着行李,提着脸盆,从二中走到昌平汽车站,坐车到德胜门后再倒车到地坛体育场,一直送我进了宿舍,看我在上铺,就帮我铺好被褥,安置妥当,并一再嘱咐我好好训练,注意身体,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我当时真想拉住赵老师:“您别走!”就象小孩子舍不得离开父母那股劲儿。我眼里含着泪和赵老师说“再见”,送赵老师走出体育场,心里空空的,那时我就觉得他像我的慈父!
昌平二中田径队在市里也是很有名气的。中学生运动会分甲、乙、丙组,那年我们决心拿下女子丙组总分第一名。而接力又是给双倍分的。除了刻苦训练,提高速度外,这个集体项目每一棒都不能出偏差。于是,赵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一棒的注意事项写出来:如第一棒不能抢跑,安装起跑器注意什么,交棒后不能串道……各棒之间都有自己的特点,大家一起讨论互相补充,赵老师再给修正,然后按这个“理论”再去实践,最后精确到两棒之间接交棒起跑的距离用米尺量好,再用跑鞋量出是多少步(比赛时只能用跑鞋当丈量工具),反复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那次比赛中,我们果然得了第一名,超过了当时夺标呼声很高的女十二中,而且,总分也是第一名,捧回一个大大的奖杯。由此,我懂得了什么是精益求精。在我以后几十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每次运动会我也这样训练我的运动员,同事们都觉得“行家”,他们哪里知道我是得到过严师的真传啊!
我调回城里工作后,住在朝阳门外时,把孩子送到师母所在的日坛小学上学,和赵老师住得很近,联系也多起来。我去看望赵老师时,他一点也不显老。人家都说搞体育的就是这样,年轻时显得老成,上了年纪显得年轻。可惜有一年春节,买菜时,书包被小偷偷了,里面的电话本没了,后来朝外大街改造搬迁,我也搬到了西城区,从此和可亲可爱的赵老师失去了联系。我真的很是想念我的赵老师——我的严师慈父!
三、永远的偶像------团委书记秦全翔老师
在昌平二中学习的六年时间里,我最崇拜的偶像是秦全翔老师。他年轻帅气,当团委书记,浑身上下充满着青春气息;他讲话激情四溢,字也写得非常潇洒漂亮。我上师范以后,和秦老师交往多起来,到了可以倾诉“秘密”的至交程度。平时没有时间当面交谈,就通过写信的方式。当时传达室门口的墙上,有个木板做的信报栏,我把信放在上边,信封上不写下款。秦老师的回信也放在那里。有一封信上,我把当时哪个男孩子对我“有意思”,说了什么话,我怎么处理的,都告诉秦老师,求得他的帮助。后来我学习了“毛选”的哪些文章,有什么收获体会,都写给秦老师。当接到秦老师的信时,我特别激动,不亚于现在的“粉丝”。那封信我看过好多遍,一直保存着。直到工作后的文革中,和我写的工作札记,一起被红卫兵收到一间大仓库里去了。我很惋惜。
我上初中时,团章规定十五岁才可以入团。我在班上年龄最小,初三毕业后又到北京先农坛集训,再回校入师范一年级时,只好随下一届新生了,同学们对我不熟悉。我虽然在上初三时已经申请,但一直没有解决入团问题。秦老师觉得我达到了团员条件,就破例做了我做入团介绍人,这在昌平二中是很特殊的。我万分感谢秦老师,并激励我在上师范期间,就写了入党申请书。秦老师是我政治生命的引路人!
由于我的功课比较好,工作能力也还行,后来做了团支部组织委员。我非常理解申请入团同学的迫切心情,被批准入团的激动,所以班上搞团员发展会时就很用心。秦老师和学校团委会及时抓住我们的典型,召开了一次团支部发展的现场会,请各班团支部组织委员参加,对我又是一次极大的鼓励。直到我工作后,当班主任协助团支部做发展工作时,我会把这一大套工作经验教给学生。我为当过秦老师手下的团支部组织委员,在心里感到骄傲与自豪。秦全翔老师是我心中永远的偶像!
总之,昌平二中造就了我,使我从一个农村小土丫头成长为北京市普教系统先进工作者(1984年),并多次被评为西城区优秀共产党员;是昌平二中的体育老师和田径队培养了我,使我在四十三岁时,还能以15“8的成绩夺得西城区职工运动会女子百米第一名;昌平二中的老师给了我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斗志;给了我乐观豁达、善解人意的品格,也给了我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作风,忠诚教育事业、一辈子当好老师的人生目标。
师恩重如山,永世记心间。值此母校建校八十周年之际,衷心地希望母校百尺竿头,永远辉煌。谢谢各位领导和老师!
作者:毛淑琴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58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