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我于五、六十年代在昌平二中读完中学,又保送到师范班就读,李一农一直是我们同学最敬佩、最拥戴的一名好校长。至今仍有许多回忆让我怦然心动,那一幕幕成长历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在这喜庆相聚的日子里,就让我一吐为快吧。
李校长在师生中威望甚高,令人钦佩和尊敬,可谓众口皆碑。说他品位高、威望高,高就高在以下几点:
这主要体现在他科学的治学理念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作为一名军人出身的他,在昌平执教这么多年,当年,能让具有城镇和乡村两重特点的昌平二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并能跻身于北京市先进学校的行列,让全昌平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满意,谈何容易。他是在全面领会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结合昌平二中这个城镇和乡村两者需要兼顾的这个特点,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来实施中学和师范教育的。比如,在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问题上,他坚定地站在党的立场上,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据我们了解,当时校内老师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并非一致。有些人认为二中学校处在城区,就应按城镇化办学的模式实施教育,学生要以读书、学文化、长知识为主。实际上就是主张继续步其封建社会“死读书,读死书教育模式”的后尘,把学生培养成一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种理念是有违于党的教育方针的。学校正通过对昌平教育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对这种不切合时代要求,又不符合昌平现情实际的办学主导思想,旗帜鲜明地予以抨击和抵制。
李校长认为昌平是个农业大区,众多的人口和生源在农村。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学校的大门必须向人口众多的农村开放,教师必须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农民子女身上。学校应当通过对农民子女的培养教育,促其成才,逐步实现农民在土改分得土地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进而帮他们解决在文化上的彻底翻身。于是他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一直坚持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如50年代学校扩大对农村学生的招收比例,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得到来城镇中学读书的机会,就是重要一举。为保证农民子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校曾采取许多优惠措施,如对军烈属的子女,残疾家长的子女,贫困户子女,视其情况发放了“奖学金”和“助学金”。那时,我本人因大哥应征入伍,父亲因病早逝,全家老少五口人,只靠我母亲一人挣工分支撑,生活十分拮据,曾几次向学校提出退学。学校得知我的情况后,每月提供给我10元钱的助学金,使我顺利地完成了从初中到师范的全程学业,并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学校的这份恩泽至今使我不能忘怀。其实,此时身受其益的不光是我,还有众多贫困农民家庭的子女,他们都由衷地感谢党和人民政府的给予温暖和关怀。为保证农民子女的学生不失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农民本色,学校强化了劳动习惯养成和艰苦朴素教育的力度。学校规定:每到寒暑假,农户学生一律回乡参加当地的农业劳动;城镇学生,一律由学校统一管理,搞勤工俭学活动。农户学生所挣得的劳动之分,交由家庭记入劳动手册,参与年终劳动分配;城镇居民学生从在勤工俭学之收入,归属学校总务处登记选册,遵照多劳多酬,奖优罚劣的原则精神,把所得收入,对号入座分发到每个参与勤工俭学的学生,用来提供他们的学杂费和伙食补助费。此举很得城镇和农民学生与家长的赏识。因为学生通过务工、务农的劳动锻炼,既强健了身体,增强了以劳为荣的思想意识,也养成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行为习惯,还解决了部分困难户家庭交不起学杂费的经济负担。还有最鲜亮的一事儿是,无论是回乡务农的农户学生还是参与勤工俭学的居民学生,必须在当地劳动单位党政组织的监督之下,从事劳动锻炼。开学归校时,就必须把当地党政组织、学生家长、带队负责人联合写出的劳动情况鉴定书,如实交给班主任并汇集到学生会,进行汇总评议,进而评选出在劳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张榜题名,召开全校表彰大会,由学校领导给他们披红戴花,予以表彰和奖励。这一举措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品德的养成,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赞扬。
李校长一贯是个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人。1960年前后,他在学校很少公开露面,学生不知内情,都以为他被调走了。后来,突然见到他由校医搀扶着,两眼浮肿,步履蹒跚地走着。后来我们才知道因学校工作过度劳累,他得了糖尿病,身体十分虚弱。学校副职领导和校医都劝他回家静心疗养,他不肯,他说:“嗨,这种病轻易死不了人,说实话我离开师生,憋在家里疗养,会觉得百无聊赖,无着无落的,没啥滋味,倒不如在学校整天价看着乐呵呵的老师,欢蹦乱跳的学生开心,有滋有味。”为保证他们健康,遵照医嘱,给他调配了适于他康复的滋补品和膳食。如少糖的面食和蔬菜等。因他腿脚浮肿,架拐走路十分不便,校领导班子责成专人开小灶,按时给他送餐。他说:“不必这样兴师动众地拖累他人,就由我一个人自力、自理、自便吧。”自此,他就个人拄着拐杖到教师食堂自己打饭用餐。几个月过后,他的身体刚刚恢复,他就奇迹般地登上师范毕业班政治课的讲台,向我们应届毕业生,进行服从分配,爱岗敬业,争当不负众望的人民好教师的教育。当他给我们班上政治课时,正赶上,我病逝的家父为期一周年的祭日,他登上讲台我一眼瞧见他那慈善的面孔,不由的就想起了我的老父亲。于是我的思想走神了。李校长那一双炯炯有神犀利的眼光,像一把锐利锤子锋芒戳向了我。我打了一个激灵,脸一发烧,羞愧地低下了头。李校长立即收回他那犀利的眼神,继续讲课。我却心神不安,心想,这回可赶“点儿”上了,校长非得严厉地批评我一顿不可!下课了,同学们各自走出教室,我没动窝儿。李校长慢慢腾腾地来到我身边,温和地问:“那阵子思想开小差儿了吧,说实话,那时会儿在想什么呢?”我怯怯地说:“校长,都怪我,昨天是我爸一周年的祭日,我一瞧见您就觉得很像我爸爸,我就想起了许多,脑子开了小差了,眼神发愣了,让您一眼就看出来了。说实话,您瞧我那一眼,比打我、骂我一顿还难受……”说着,说着我便抽噎起来。李校长听罢噗嗤一乐,摸着我的头,又拍拍我的肩膀说:“孩子,我理解你的那份心情,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受任何事情的干扰,这样才能学好知识,你说是不是?”我说:“校长,您说得对,我错了,我向您做检讨,往后再不会这样了。”他安慰我说:“这样就好,事情过去就让它过去了,不要再去想它了,好吗?”我连连点头,庆幸这场风波很快平息。
李校长对对学校有贡献的教师一向敬重有加。比如:爱校如家的白文选老师傅和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为二中创家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副校长党进财,他对他俩敬如师长,爱如亲兄弟。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百般照顾,众人皆知。在一次表彰学校先进工作者的大会上,李校长代表学校党委会表彰白师傅说:“白师傅爱校如家,是我们广大师生学习的楷模,是昌平二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都要好好地善待他,我们要把他老人家看作自己的长辈一样,养老送终……”他的一番肺腑之言,把老人家感动得大眼落泪。讲到党进财的事迹时,李校长说:“党进财同志是我们昌平二中一位最优秀的党员干部。他勤俭建校,艰苦创业,为把昌平二中跻身于北京市先进校的行列,他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我校创建先进校的有功之臣,现应受到尊敬和爱戴,予以表彰和奖励。我们学校的全体党团干部都应当虚心地向他学习……”在他病危期间,李校长煞费苦心,竭尽全力,四处奔波为他寻找名医治疗,为他排忧解难,减轻病痛,但千方百计仍未能挽救他的生命。在他离世之时,李校长为失去一个好同志、好战友黯然落泪。
作者:1958届校友程宗学 1962届校友魏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