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60年代初,当我们这些新生一走进昌平二中学校的大门时,就能见一位笑容满面就像满脸绽放着干菊花的老人,他就是白文选师傅。白师傅身体十分健壮,每天眯缝着昏花的笑眼,见着新入学的学生就像见着老熟人一样,跟每个人热情地打着招呼:“哈哈,你们这些小状元郎啊,个个都是狗撵鸭子——呱呱叫的好孩子呀!俺说句实在话,你们都来自乡下,跟爹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苦日子,爹娘们辛辛苦苦地送你们到县城里这高级学堂攻书念学,不容易呀!你们在学校里可要用心地学习呀!俗话说得好,咱不蒸馒头,就是为咱庄稼主儿争口气呀,你们想想俺说的在理儿不在理儿?哈哈哈,哈哈哈!……”几句话,把围观的学生给逗得是前仰后合。学生们都说:“这位老爷爷既风趣又宽厚,活像那个笑容可掬的弥勒佛,有着无穷的亲和力”。当学生们和他深入相处之后,就发现他的灵魂深处还蕴藏着许多熠熠闪光,具有无穷魅力的东西,值得人们去发掘、去体味、去读懂。
一、真心地关爱学生
1960—1962年间,我国连续遭受三年的自然灾害,此时,粮食供应
十分紧缺,学校师生人均每天供应不足一斤的口粮,一日三餐只能搞“瓜菜代”。当他看到我们这些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知道我们每天都吃不饱,个个饿得发昏的时候,他眼泪汪汪地说:“再苦,咱也不能苦了这些正在发育的孩子们呀,得让他们填饱肚子,好长身体呀……”这期间,他既是学生食堂的炊事员,专门负责给学生烧水、熬粥、分发菜饭,同时又负责喂养一头用来驾车外出采购的一头小毛驴和一圈的肥猪。这位年逾60的老人,每天总是撂下这个活儿,又拾起那个活儿,没有一点儿休息的功夫,即便是在苦再累他也总是欢声笑语,不带一丝的烦恼与忧愁。白师傅为了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吃饱,他按照庄家主儿维持家人生计的手法和习惯,想出了许多力所能及索取食物的源路和方法。那时侯,学校的操场、校园的四周,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空闲地”。他以身作则,带头发动师生向这些闲散的地块开战。让学生们利用劳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跟他一起翻地、整菜园、砌花池,栽花种草,种瓜点豆。劳动时,当他一看到学生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嘘嘘,有些发蔫的时候,他便挑来两桶事先熬好的绿豆汤,撒上一包糖精一搅和,给大家鼓劲儿:“俺说孩子们呢,绿豆汤可是又香又甜啊,能喝多少喝多少,白吃白喝甭给钱呢,小心撑破了肚皮,那俺可就不能管了!”把大家逗的开怀大笑,压在身上的所有疲惫,一时间全都烟消云散了。每年一到开春,柳绿桃红,细雨蒙蒙之时,他就从自家带来各种农作物的种子,什么高粱、玉米、菜籽、豆子、瓜果之类的种子,头戴一顶破草帽,身披一件蓑衣,一手拎着种子兜,一手攥着小铁锨,在操场周边的空闲地上,见缝插针,四处挖坑点种。等到雨季过后,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时候,凡他劳动过的地块,拱土露出发芽儿的苗儿都水灵灵、绿油油、齐刷刷地露出欣喜的笑容,惊喜地观赏着这春光明媚,让它们感到新奇的世界,同时也再寻觅着给予它们生命活力的恩人。当它们看见一位弓腰驼背、粗手大脚、满脸褶皱的老翁,低着头、眯着眼睛对它们憨笑的那会儿,还疑惑的想,莫非就是他么?但就在这之后,当它们渴了,就有人前来浇水;饿了,就有人前来施肥;憋闷了,就有人前来给它们松土。春去秋来,反反复复,总是这张熟悉面孔的时刻,它们才笃信这位长者就是养育它们出世,沐浴春光、勃发生机的大恩人。自此,他们朝夕相伴,竟承了相濡以沫的知心朋友。等到秋季,各种果实已经成熟的时候,又是这位老人,带着我们一伙学生,来到校园操场的周边,四处寻觅来采摘丰收的果实。有的从操场边上掰来胳膊粗尺来长,颗粒饱满的果实。有的抱来比娃娃头还大的萝卜;有的抱来沉甸甸的大南瓜;有的背来满筐的豆角和蓖麻籽……这些劳动果实收回来之后,统统交给这位老人掌管。他把老玉米和蓖麻籽晒干、脱粒后便贮存起来,那些鲜菜和瓜果则送到学生食堂,用来改善学生的伙食。那个时节,学生食堂配餐的蔬菜,几乎都不用花钱外出采购,学生自食其力,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要论这份功劳,白师傅劳苦功高,众口皆碑,非他莫属。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期,这位老人竟能向学校领导提出这样的建议:学校库存的学生勤工俭学收获来的粮食应当提取一部分,补偿给他们。经学校党政领导研究同意后,学校总务处把贮存多年的老玉米,提取一部分,磨成面粉和机米,补充到学生的伙食之中。白师傅从那时起,不辞辛苦,每天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儿,老早就起来给学生蒸窝头,熬几大锅米粥。学生开早饭时,这位老爷子身着厨师服,腰系大围裙,手握一柄铁舀子,伫立在几个大粥缸之前,面对排队领粥的同学们说:“天热啰,天冷啰,喝碗俺熬的大米粥哇,冷热全都没有喽……”说着,他冲你嘿嘿一笑,拿起盛粥的大舀子对你说:“小伙子,给你盛一舀,再饶你半舀!跟你说吧,粥咱有的是,可当心别撑破了肚皮……”
在寒冷的冬季,你瞧他站在冰冷的大饭厅里,满头淌着热汗,热哈气都粘在他的眼睫毛和胡须上,结成白茸茸的冰渣儿,就像个活脱脱的圣诞老人,憨态可鞠。
二、以校为家 无私奉献
白师傅的家就住在昌平县城北的十三陵水库西侧的朝凤庵村。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实实在在的庄户人。他从50年代起就在昌平二中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他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无论春夏秋冬,风天雪日,总是徒步准时准点上下班。在炊事班中,他年龄最大,资格最老,威信最高,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只要他们炊事班中有什么脏活、累活、不用支使,准跑不了他。他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学校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年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于那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付出心血,做出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都要予以表彰和奖励。根据白师傅的一贯表现,当然每年都会被金榜提名,属于必褒之列,开大会时,校领导总是给他披红戴花,而且总要让他上台讲几句。平时总是嘻嘻哈哈的白师傅,这时却像个大姑娘一样,扭扭捏捏的不肯上台。台下师生掌声雷动地欢迎他,被迫无奈他才勉强走上台,简短地憋出一句:“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和意味却是那样隽永而见长。
我们几个同学出自好奇,来到的卧白师傅的宿舍参观。进屋后就看见成套的《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哲学思想选读》、《唯物辩证哲学理论释析》及大小文本摆一书架子。他的书案上放着一个放大镜,镜下压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里面用铅笔,珠笔、密密麻麻的记满了笔记……我们对这位老人的崇敬之情,在内心油然而生。
亲口吃过白师傅亲手熬好的米粥,亲手做成的馍,亲手喂肥的猪肉,亲手栽种的瓜果。亲眼看过他亲手写下的读书笔记和他亲自踏出的人生轨迹,众多学生在母校80寿辰庄重庆典的日子里,都感慨万千。是多么想亲自尝一口他熬的粥,他做的馍,他腌制的老咸菜呀!多么想亲自握一下他那粗糙结满老茧的手,说些知心的话呀!多么想偎依在他的怀里,重新体味一下昔日那份爷孙般的眷恋亲情啊!遗憾的是,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几十年匆匆而过。如今再也见不到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再也听不到他那琅琅的笑声。如果人世间真有神灵感应的话,我们之间,会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会毫不迟疑的前来和我们在一起共讲80年来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共饮叱咤风云的庆功酒的。他会睁开他那沧桑长者的慧眼来瞻仰他曾把青春年华奉献于此,用心血建造并守望过的故园;去拥抱他曾用亲情疼过爱过的师生和朋友;让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共赏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大变化和繁荣昌盛的美好景象,我们都会为之欢欣鼓舞,激情飞扬的。
作者:程宗学 魏长义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58届、1962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