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加强区域教学交流,2025年9月24日下午,由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高中数学组主办、昌平二中回龙观校区承办的“昌平区高中数学教研活动教学观摩研讨会”成功举行。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昌平区及部分区县的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数学教师150余人参与,现场气氛热烈,研讨深入。
一、会议主题
“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围绕这一主题,活动通过教学观摩、说课交流、专家点评等多个环节,全面展示和研讨高中数学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教学观摩:三节精彩课堂同时开展
活动首先进行了三节教学观摩课,分年级同时进行:
高一年级
课题:《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主讲教师:李秀丽
课程内容介绍:探究《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位于人教B版必修一第二章《等式与不等式》的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是本章的核心与难点。主要内容包括:
(1)知识基础:一元二次不等式 a (或)的解法
(2) 核心内容: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策略,其本质是分类讨论,分类的触发点源于:
类型I:根的情况含参(判别式 Δ 的符号不确定),需讨论根的存在性与个数以及比较根的大小。
类型II:二次项系数含参,需讨论其是否为0及正负。
类型III(综合型):综合考查对二次项系数和根的情况的讨论。
(3) 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
学科教师听课反馈:
反馈一:教学设计极具创新性,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范式。
反馈二:课堂互动真实高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反馈三:李秀丽老师个人素养极高,细节之处见真功,给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
高二年级
课题:《二面角》
主讲教师:杜德强
课程内容介绍:杜德强老师的课聚焦于二面角的概念与度量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定义,学会通过定义法和向量法求解二面角,并理解其几何与代数意义。
教学中通过实物模型、Geogebra动态演示和“墙角模型”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过渡到抽象理解,强化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能力。
课程强调“先找棱、选点、作垂线,再求角”的求解步骤,渗透化归与转化思想,体现数学建模与运算素养的培养。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提升了解题逻辑与数学表达能力。
教师听课反馈:
一中回老师:杜老师这节课,设计新颖,深化教材中二面角平面角概念,培养空间几何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值得学习。
二中孙萍:本节课,立足几何法解空间问题,对学生有非常大的帮助,学生课堂表现好,能对难点知识积极思考,值得学习。
高三年级
课题:《以正方体为载体探究动点轨迹问题》
主讲教师:陈雪莲
课程内容介绍:陈雪莲老师以正方体为载体,深入探究动点轨迹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定义法和坐标法的应用,提升空间几何的想象与分析能力。陈老师通过高考真题引入,结合GeoGebra软件与PPT课件,以启发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剖析动点在正方体内部及表面的运动轨迹。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构建解题策略,学会将抽象几何条件转化为数量关系,刻画复杂空间轨迹。陈老师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听课反馈:第一教学内容选取比较新,以正方体中动点的轨迹来刻画正方体中的线面关系,长度与角度。这个切入点就比较新颖,不落俗套。这样授课既有方法可寻,又无定式可依,是师生对知识的再造再加工;第二陈老师启发调动的比较好,能引进来,学进去。始终紧紧把握引领着学生思考方向,这班的学生思维也非常活跃,这和平时的训练有很大的关系。第三,陈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画图,以形促思。这难能可贵。这让抽象的位置关系具像化。这节课给我们启发,敢不敢放开手脚,以全新的视角,带领大家去思考,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位教师教学设计新颖,注重学生探究与思维训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说课与专家点评:深度反思与专业引领
观摩课后,各年级分别开展说课活动,由授课教师分享教学设计思路与课后反思,并由学科专家进行现场点评:
高一年级:李秀丽老师说课,专家邵文武点评
海淀区数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邵文武评价李秀丽老师的课是成功示范课。教学设计规范清晰,基于教材深度解读与超越,精准把握知识逻辑关联,奠定课堂基础;例题设计具梯度、广度、深度,覆盖核心知识点,探究性例题激发深层思考,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课堂氛围民主活跃,师生、生生互动高效;教学评价及时精准,不只是简单判断,更捕捉思维亮点与障碍,严抓解题规范,培养学生严谨态度。最具前瞻性的是借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实现结构化,助学生构建可迁移认知体系,达成从 “学会” 到 “会学” 的提升,成功将教师深度设计转化为学生高效学习。
高二年级:杜德强老师说课,专家王保东点评
密云区数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王保东针对空间问题教学提出建议,注重培养学生重视空间立体感,重视学生书写过程中的错误案例,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次二面角几何解法核心,以“结合错题复盘深度拆解,实用性极强。整体而言,课程夯实了基础方法,为学生搭建了清晰的解题框架,对突破立体几何难点助力显著。
昌平区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室主任、数学教研员张兴对于空间几何教学提出要求,提出空间几何教学与空间想象能力培养脑图,明确课堂教学,高考教学相关性,本节课是一节很好的示范课。
高三年级:陈雪莲老师说课,专家朱文忠点评
一、学生圆锥曲线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强,概念理解扎实
课堂上,学生解决复杂轨迹问题时,精准把握并灵活迁移圆锥曲线定义。如探究“点M到直线A的距离与到平面的距离相等”轨迹,能联想抛物线定义确定轨迹;分析“M与夹角为45°”轨迹,联系圆锥曲线形成原理指出轨迹,还能判断轨迹类型,展现跨维度思维,圆锥曲线知识成解决空间问题核心工具。
二、题目设计覆盖圆锥曲线核心素养,GGB动态演示突破空间想象难点
本节课题目设计涵盖定义理解、性质应用与空间转化,问题直指本质特征,通过正方体衔接“平面轨迹”与“空间轨迹”。陈雪莲老师用GGB动态演示“圆锥与平面相对位置变化对截线形状的影响”,演示“正方体与圆锥截面”时展示轨迹曲线形成过程,助学生突破想象障碍,使抽象知识转化为动态图形,提升可视化教学效果,为理解复杂轨迹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专家们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反馈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既肯定了教学亮点,也提出了宝贵建议,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四、市区教研交流:共话数学教育未来
活动的最后环节为市区教研座谈交流,由教学副校长谭兴主持。与会教师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跨校教研机制建设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进一步促进了区域间教学经验的共享与融合。
五、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为昌平区高中数学教师提供了展示与学习的平台,更通过真实的课堂观摩和专业的研讨交流,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助力区域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后,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将继续组织此类教研活动,为广大教师搭建更多交流互鉴、共同进步的平台。
编辑:刘苗苗
摄影:郑莉、孙天颖、孙萍
审核:佟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