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吕渊老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两届北京市骨干教师,获得北京市高中基本功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三次昌平创先杯一等奖。
同学们,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阅读那些事。有一个秘密武器——它不需要充电、不会被家长没收,却能让你在十年后的同学会上,成为最让人惊喜的那个人。
没错,就是此刻躺在你书包里、或者被遗忘在书架角落的那些书。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作业都写不完,哪有时间读书?" 但请记住这个公式:每天睡前15分钟 × 365天 = 5475分钟,足够读完30本经典。毕业于深圳中学的姜志诚正是用这个方式,三年读完《三体》《人类简史》和《百年孤独》等著作,现在他坐在MIT实验室里设计火星种植舱——而多年前,他和你们一样在抱怨作业太多。
有人说刷短视频也能学知识,可神经科学告诉我们:当你的注意力每10秒被算法切断一次,大脑就像反复按下重启键的电脑,永远无法完成深度思考。而当你读完一本书,前额叶皮层会像程序员升级系统那样,永久改变你处理问题的方式。不经意间着雕刻未来的自己。
曾以148分的优异成绩取得北京高考语文单科状元的孙婧妍同学是这样理解阅读的——我从小学开始,十年来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阅读,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上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老舍上,巴尔扎克淹没在刘勰和纪伯伦里……孙婧妍同学还揭示了阅读与高考答题的关系:不管是何种题材、何种文体,阅读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含道映物。遇到具体的阅读问题,我一般不会去想那些答题术语,我会带着"含道映物"这几个字去看作者的"道"。比如鲁迅的小说《药》,作者写环境也好写华老栓等人物也罢,目的都是为了写为革命牺牲的夏瑜,同时用他的笔去揭露旧时代中人们的愚昧无知和贪婪残忍。当你明确了他的写作目的后,作品开篇的那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就很清楚了,答案自然就有了,只要明白了作者要说什么,出题人想考什么,根据"含道映物"很容易便可做出解答。
除了高考,阅读在生活中总能带来惊喜。
B站百万UP主「何同学」说,他采访库克时的从容,源自初中读完《乔布斯传》。你们书架上积灰的《红楼梦》,藏着比抖音更精彩的社交智慧;那本被翻烂的推理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正培养着比AI更缜密的逻辑链。
同学们,不要被「必读书单」吓退,读书本就是最自由的冒险。你可以今天在《三体》里参悟黑暗森林法则,明天跟着《活着》经历半个世纪的悲欢。同学们可以试着用"书籍混搭法":《哈利波特》配《明朝那些事儿》,魔幻与历史碰撞出新火花 ,每周给好友推荐1本书,那不仅很酷,你还会发现思想在传递中越燃越亮 。
当AI替我们开车、写报告甚至创作音乐时,唯有那些被油墨浸润过的阅读的夜晚,能让你在人生关键时刻,拥有说「不」的底气与说「是」的智慧。就像博尔赫斯说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同学们,是时候在阅读中雕刻未来的自己了,阅读吧——那个让十年后的你感激不已的自己,就从今天翻开的第一页开始。
编辑:王珽
审核:王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