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日前,从母校昌平二中的大门前经过,见到大门及两侧都围起了高高的帷幔,显然是在翻盖。我停下匆忙的脚步,默默地望着,希望看到些什么。可是,除了偶尔出进的几个学生,什么也没有,带着些许失望,我默默的离开……
回到家中,说起所见,妻子说,母校要校庆了!
校庆!校园中会是怎样?
……
1986年,满脸稚气的我,告别了愉快的小学,满怀憧憬,踏入了许多人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二中校园。二中坐北朝南,大门紧邻最繁华的政府街,马路对面是大操场,车水马龙的街道是横亘于间的银河。每一次上体育课或课外活动,老师都严阵以待,面色凝重地站在路中央,拦截过往的车辆,指挥队伍迅速通过。由于种种原因,此种状况直到本世纪初才得以解决。但当时的我们,年少不知愁滋味,在往复穿梭中寻找到了无穷的趣味。
操场,学生的乐土!暑假,操场鲜有人来,一个多月,操场变成了草场,野草郁郁葱葱,一尺多高。每年九月,新学年伊始,二中学生必需的一项活动就是除草。虽然,校方一再强调多保留一点绿色,但久违的同学们,一干起活来,就热火朝天,欢天喜地,高涨的积极性促进了工作的彻底性,一周过后,仅留下稀稀落落的残绿,裸露在烈日下。随后的时间,我们追逐着足球,拥抢着篮球,厮杀在操场上。这里,是我们的乐土!
与喧嚣的操场不同,校园是另一番景致。当时的校园内,只有三座高大的建筑:校门左侧,是学校刚刚建成的四层学生宿舍楼,里面通了暖气,住校生一下子幸福了,因为他们从此告别了宿舍的炉火!一进门右手是与宿舍楼同时建起的办公楼。向北,是一座不知什么朝代的大庙,虽不金壁辉煌,却也雕梁画栋,高大伟岸,令人肃然起敬。在这里,我们上过生物课、开展过课外小组活动、上过晚自习、排练过节目、玩过捉迷藏、讲过鬼的故事……它伴随我们度过了中学六年的时光,像一位慈祥而宽容的长者脉脉地注视着我们长大。庙前有几株百岁高龄的柏树,需几人才能合抱过来。每天走进校门,我们都抬头仰望它们伟岸的身躯、伸展向四方的树冠。这几株柏树与大庙合成一体,是我们心中二中的象征:深邃、内敛、伟大、蓬勃。
除此之外,校园内就都是平房。排排平房间,房屋院墙间,随处都栽种着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的树。树隙间是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学生们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自行车。坐在教室内,春天,欣喜地看到绿芽慢慢长大;夏季,享受无私的荫庇,聆听蝉鸣鸟唱,感受大树与风雨的澎湃交响乐,秋天,惊异飘落的枯叶竟有如此美妙的旋律、优雅的身姿;冬季,围拥在自己点燃的火炉边,细数着倔强树干上披挂的冰凌。我们在教室与窗外间,找到了某种契合点,连接起了我们多彩的生活,完善着我们的青春与生命。
记忆的最深处,是带我们前行的老师。脑海里走来了,那位将化学讲得风趣幽默,那位将数学讲得出神入化,那位在盛夏时节汗水湿透了衣衫,而那位在动情的朗诵着课本里感人的诗篇……还有很多很多,脑海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涌入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一幅幅定格的画面,是他们带我们走出懵懂,是他们领我们一路前行,是他们给了我们源源的智慧,是他们送我们走向光明的前程。每念及此,心情久不能平。
转瞬间,过去了六个寒暑,母校育我成长,我也见证了她的变迁。校园在这六年中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大庙的东西分别建起了试验楼和礼堂,在实验楼里可以完成理科的各种试验,这对于理科生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久旱后的甘霖。告别了炉火,我们从平房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最让我们兴奋的是,二中建起了昌平县最早的两间语音教室和一间计算机教室,专供学生进行英语听读练习和计算机教学,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比的新鲜,内心充满无比的自豪!
伴随着母校越来越快的发展步伐,我们也憋足劲,向终点冲去!
……
7年前,2002年,在我们毕业离开母校10年后的一个清晨,我们班的同学聚首于久违的校园。校门宽阔了,阶梯教室、新的礼堂拔地而起,更让我们惊奇的是,操场搬进了校园内,西边还有一座体育馆相伴。校园内重新栽种了许多树木,修建了花坛。走进教学楼,听留校任教的同学介绍,学校为了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校的发展需要,给每位教师都发放了一台笔记本,可以直接连接到每间教室内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上。我们啧啧称道。
艳羡之余,我们有了怅然。毕业后的10年间,教过我们的老教师已纷纷退休,他们退出了二中教育教学的舞台,永远的留在了母校光辉的史册中!
我们在校园中流连,寻找着我们的记忆——古柏已被挂上了文物标牌,圈围了起来;大庙已移出校园,作为文物在别处被珍藏了。古柏、大庙、恩师,在静谧处默默地注视着二中的巨变、腾飞,远远地注视着二中的孩子们,跟随老师们,去谱写一幕又一幕灿烂的人生!
……
如今,又一个7年过去了,即将揭开帏幕的二中,会在校庆中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20年的再聚首,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感慨?
蓦然,我想起了《忆江南》……
2009年8月30日夜
作者:刘飒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92届毕业生 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