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有一次我和昌平进修学校退休教师贾国丰闲聊时,贾老师说他最佩服的老师是何尚武,我表示有同感。这次谈话勾起了我对何尚武老师的回忆。何尚武老师中等身材,光头,身着中山装,衣扣整齐,干净平整,表情和善,同学们对他都十分敬重。
1958年我从八十三中考入昌平师范,那时学校的主体是八十四中,何尚武老师是教导主任。学校每月都要开一次校会,向全校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每次校会都是何尚武老师主讲。他第一次讲话就给我留下清新明快的好印象。讲话干脆利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内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指出一个学生应该怎么处事,怎样做人,怎样读书,谆谆教导,循循善诱,这是他讲话的特点和风格。在他主持的校会上没有严厉的喝斥,没有尖刻的讽刺挖苦,没有点名批评,每次校会都充/满和谐气氛。他的讲话像一股春风吹拂着同学们的笑脸,像一场春雨滋润了同学们的心田。那时学校没有礼堂,每次校会同学们自带凳子在大成殿前露天举行。上千人的大会只听何老师一人讲话,有时有大成殿前的十几棵松树传来的松涛声相呼应。至今记得一次校会上何老师讲唯物辩证法时的声情。他说;“如果让你挟着泰山过北海,你说,我不能做到,那是真的不能做到;如果让你替老人折一小树枝,你说,我不能做到。那不是你不能做到,是你不想为老人做。能与不能要做具体分析。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要简单的下结论,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第一次开完校会,原来听过何老师讲话的一个同学问我,“何主任讲话怎样?”没等我回答,他接着说:“何主任讲话就是棒!多干脆,跟别的老师就是不一样。”
何老师没有大学学历,他的渊博知识主要靠勤奋自学。他的自学精神鼓舞鞭策着我们那一代他的学生。我就是受其影响的一个人。1963年,我报考了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插班61级学习。一开始就学先秦文学史,从《诗经》讲起,接着是诸子百家,《汉书》、《史记》,发了一大堆参考资料,要求阅读。入了电视大学,但当时没有电视,每周听两次收音机上课。一次讲文学史,一次讲参考资料。上课的老师都是“北大”的在职老师,即使是用收音机听也觉得耳目一新。对我来说,电视大学给我开辟了一片知识的新天地。面对一大堆资料,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着实有些应接不暇。我就给何老师写了一封信求助,希望得到他的指教。几天后收到他的回信,在信中他给我指出三点明教。第一要多读。多读些篇,一、二百篇吧,拣其中某些篇章反复读若干遍,读的方法是先略读再精读。读的多了,自然胸中装有若干格局,逐步融会贯通,大有利于写作。第二要利用工具书。对词义、读音必须查,除一般词典外,应逐步购置词源、辞海。第三要有一般的历史和文学知识。信纸写了一大篇,字体工工整整。最后向我介绍先读哪些书,再读哪些书,并约我有机会面谈。真是诲人不倦啊!我利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拜访了他。他当时家住昌平鼓楼东街路南的老宅。他见了我很高兴,像招待老朋友一样,先让座再倒茶。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令我十分感动,显得很拘谨,没敢坐下。等他坐下后,我才在他的对面慢慢坐下。他先询问了我的家庭情况和我工作的学校情况,工作有没有困难?接着称赞我自学精神,鼓励我学习要循序渐进,有计划地长期坚持下去,不要企图“一口吃成个胖子”。他以自己为例说坚持自学必有收获。他自己只上过中学,在工作中坚持学习,几十年来没感到自己落伍。每年接受的新老师都是大学毕业生,到校后都要跟他们谈一次话,谈话内容很广泛,但没有感到吃力,没有感到谈的知识自己不懂的。何老师以一篇《陈情表》为例给我讲解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欣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给我很大启发。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在何老师鼓励下,坚持自学,以较好的成绩完成了电视大学中文系学业,为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在以后几十年教师生涯中,我以何老师为楷模,学习像他那样做人,像他那样为师。几十年过去了,我对他的印象还是那么清晰,我对他的尊敬还是那么由衷。
愿天下的老师都能像他那样敬业爱生,给学生以启迪,给学生以力量,做学生的楷模。
作者:金德起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958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