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致昌平区第二中学八十周年校庆的贺信
昌平区第二中学: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重要时刻,适逢昌平二中八十周年华诞。这不仅是二中的盛事,也是全区教育发展的大事。借此机会,向二中的全体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向参加庆典的各位来宾和校友,致以热烈欢迎和美好祝愿!
昌平二中的前身是昌平乡村示范学校,80年前诞生在县城一座简陋的城隍庙里,正可谓生逢乱世、起于寒微。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劫难与崛起,二中筚路蓝缕、自强不息,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80年来,二中不仅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而且深深浸润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儒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是地理之缘。二中于1935年从城隍庙迁到现址,当时是昌平文庙所在地。今天我们举行庆典的现场,曾经是文人墨客、书生学子们慎宗追远的殿堂。二是传承之缘。二中秉承文庙的文化经脉,把儒家文化、国学经典融入到现代教育之中,使“仁义礼智信”在校园中生根发芽、蔚然成风。今天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日,二中主动选择孔子的诞辰作为校庆日,确实用心良苦、颇具深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学校还隆重举行了孔子像揭幕仪式。孔子像的落成,必然进一步浓郁校园文化氛围。希望这能够成为二中传承儒家文化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成为儒家文化在昌平蓬勃兴起的良好开端。
实际上,不仅是二中,整个昌平区都与孔子有着特殊的渊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于鲁国陬邑的昌平乡,也就是今天山东曲阜的鲁源村。在鲁源村南有山,叫昌平山,山上曾有亭,叫昌平亭。我们昌平区的建制起于西汉,公元前110年设昌平县,第一次使用“昌平”这个名字。当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经24年,孔子和儒家学说正风行全国。为什么新设立的县与孔子故乡重名?是历史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很值得考证。前年,我到日本东京的文京区访问,在东京大学旁边,也有一座文庙,始建于江户时代宽永九年(1632年),位于上野神田河畔,河上有桥叫“昌平桥”,桥下有街叫“昌平坂”。据说,这些名字也都是取自孔子的故乡“昌平”。
孔子倡导的教育理念和儒家文化,对我们昌平的影响更是至深至远。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卢植辞官后,就来到昌平县,隐居军都山,收徒讲学,他有一个学生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就是刘备;明末清初,孔子的“私淑弟子”、清朝“开国儒师”顾炎武,也曾在昌平旅居多年,并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昌平山水记》。昌平文庙自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由旧县迁到永安城后,多次改扩建,到清朝康熙年间,建筑已经规模壮观、气势宏大。解放以后,随着二中规模不断扩大,文庙古建被逐步拆除,代之以新式的教学楼、宿舍楼,直到1995年,文庙的最后一座古建——大成殿被拆除。目前,我们正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重新恢复文庙。这既是尊重历史的要求,也是发展教育的需要。昌平文庙为教育而拆,也将为教育而建。
孔子是中国倡导平民教育最早,也是最有成就的古人之一。自孔子之后,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情况真正改变,私学广泛兴起,民间教育迅速发展,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孔子的教育理念,仍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教育影响时代,传统孕育未来。昌平是科教和文化大区,历史悠久、人才荟萃,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量汇聚。我们迫切需要发挥这些优势,传承孔子的优秀思想,汲取儒家文化的精髓,为全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二中的老师和同学们,当然也包括我这个名誉校长,生活在昌平、工作在昌平、成长在昌平,同样肩负着建设昌平的责任。希望大家能够以主人翁姿态,开阔视野、立足本职,全心全力教书育人、读书成才,为昌平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说,文庙的正门通常都是封闭的,人们只能从两边的侧门通行,只有在当地出了状元以后,正门才可以开启。昌平文庙在建立约500年的时间里,直到被拆除,正门都从未开启过。当年正门的位置就在二中校门附近。如今文庙已经拆除,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遗憾,但是时代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道无形的“状元门”,仍然等待着我们二中以及全区青年学子来开启。这既是一道穿越历史、迈向未来的大门,也是一道走出昌平、走向世界的大门。我们期待着二中的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始终秉承校训、弘扬传统、勇挑重担、敢为人先,把二中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的一流名校!
最后,由衷祝愿二中的老师们、同学们,工作顺利、学习进步、节日愉快!
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书记 关成华
2009年9月28